【大自然声音】别只顾滑手机 擡头细听蝉叫、鸟声、虫鸣、风语
在夏日里,蝉叫、鸟声、虫鸣,与风声、雨声、潮汐涨退,交织出属于大自然的奏鸣曲。不过,城市人习惯每天低头滑动手机荧幕,关闭了耳朵,麻痹了触觉,切断了与周遭环境的联系。我们有仔细聆听四周的声音吗?这个城市中并不是只有人声车声,大自然的声音不是我们想像中那么遥远,亦比我们想像的丰富。只要我们愿意打开耳朵,就能倾听万籁的绕梁声音。摄影:罗君豪、吴钟坤、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文未够逼真,听听现场声音:
炎夏傍晚,天色仍然明亮,丛林不断传来鸟叫蝉鸣,和着池塘的潺潺水声。“多等一会吧,牠们入黑后才会活跃起来。”
王子杰是香港教育大学二年级学生,主修可持续发展教育。上次见面,他向记者介绍校园内刚落成的生态园。那时刚下过一场大雨,池塘表面浮起一堆白色泡沫,原来那是斑腿泛树蛙的卵。当时他说:“春夏季是蛙类的繁殖季节,稍后池塘就会有很多青蛙了。”
机缘巧合 走进蝴蝶飞舞的世界
相隔约两月,这天再与子杰见面,皮肤晒得黝黑。面前这位大男孩,嗜好是研究蝴蝶、青蛙及昆虫,但原来在入大学前,他对生态及自然环境的认识是白纸一张。“中学没有修读生物科,自己又不热衷于户外活动,那时可说是完全没机会接触,以至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兴趣。”机缘巧合下,他参加了凤园蝴蝶保育区为大专生而设的训练课程,从而认识各蝴蝶品种。刚上课时,他也不特别感兴趣,临近考试才意识到要温书,于是捧着蝴蝶图鉴恶补,但始终无法记住,惟有决心作实地考察,才开始体验户外观赏自然的乐趣。“多去几次,渐渐懂得分辨蝴蝶品种,那份满足感驱使我继续去发掘和认识,方发现原来自己很喜欢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其实一直都存在,只待有心人去发掘,必须置身其中,亲身体验个中乐趣,才能真切感受。大学一年级可说是子杰对自然生态的启蒙时期,升上二年级才真正投入。“去年9至11月是高峰期,每星期平均都有一天到户外考察。”他笑言自己其实几癫,在学业与兼职之间,仍抽空到户外,为的就是要数蝴蝶。除了蝴蝶,他更逐渐扩大对自然认识的版图,开始接触其他昆虫、青蛙和植物,大自然总会为他送来无限惊喜,足以看上一整天。
沼蛙叫声似狗吠 谁在模仿谁?
在日与夜交替之际,视野被蒙上一层淡蓝,在池塘边隐约听到几下类似狗吠的叫声。沿着声源寻找,当靠近时,叫声又消失了。子杰说:“沼蛙的叫声很有趣,似狗吠声,我曾想,到底是谁在模仿谁呢?”
每种蛙类都有其独特的声音频率与节奏,高音或低音,平和或高亢,即使是同一品种,叫声也不尽相同。入夜后,那里响起更多更密的青蛙叫声,此起彼落,似是互相呼应,十分热闹,一时间也不知道池塘里到底隐藏着多少只青蛙。在一下一下的“吠叫”声中,隐约听到有一组较低沉的声音加入这场大合奏,“那就是斑腿泛树蛙,与沼蛙的叫声不同,它是持续的,似机关枪声。”
蛙类在白天会躲在暗处睡觉,晚上才会出动觅食。到了繁殖期,雄性青蛙会发出叫声来吸引异性。蛙类一般身型细小,具有保护色,隐没在荷叶与石头之间,要一睹牠们的真身,得靠声音来寻觅。
彻夜蛙声不绝,有人抱怨太吵扰人清梦,子杰却有另一番见解,“人与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动物叫声与人类说话其实没有分别,如果我们投诉受动物叫声滋扰,动物一样也可以投诉我们干扰牠们的生活。”
仲夏夜虫鸣曲
要数最能代表夏天的声音,定非蝉鸣莫属。蝉的幼虫(若虫)活在泥土下,靠吸食植物汁液生存,静待夏季的某天破土而出,爬上树干蜕变成虫。蝉的蜕变过程称为“羽化”,当褪壳成蝉后,便要肩负传宗接代的使命。雄蝉会透过腹部鼓膜振动摩擦发声,以鸣叫来吸引雌蝉交配。每年5月,当蝉鸣声响遍全港,那就代表仲夏已降临。
古时已有人饲养鸣虫,诸如螽斯、蟋蟀,古人聆听虫鸣,借以怡情养性,或斗蟋蟀作娱乐消遣。虫鸣主要是为了寻找伴侣、宣示主权或传达信息,当中蝉鸣声较持续,蟋蟀叫声则较柔和,宛如铜铃般清脆,又与螽斯的高频率叫声截然不同。
“昆虫属变温动物,夏天数量较多;而昆虫是青蛙的主要食物,春夏两季相对多雨,营造湿地及溪流生境,有利蛙类生长。无论是青蛙或昆虫,只要细心聆听牠们的叫声,就可找到牠们所在,从而了解牠们的栖息地,对研究生态很重要。”
这支大自然的奏鸣曲,于每个仲夏夜倾力演奏,不设划位,不用收费,只待有心人来欣赏。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