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少 薪酬差西医一倍 “跑数”挣扎求存 中医师:从未后悔

撰文: 黄桂桂
出版:更新:

1997年本港大学首设中医药学士学位课程,至今逾二十年,中医仍未纳入公营医疗体系,毕业生出路只能在教研中心及私人市场二选一,薪酬待遇亦比西医差一大截。刚刚毕业、在私人诊所当兼职中医师的邓蕙盈,现时日薪1,000元;执业九年、去年投身私人市场的中医师张懿松,月薪才刚提升至30,000元。相比之下,刚毕业的西医起薪点已达56,000多元。在邓蕙盈心目中,理想的中医应是悬壶济世、能多花时间照料病人;张懿松却说,教研中心工作诸多掣肘,用药受限制、需要“跑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未磨灭他们投身杏林的决心,他们仍能充满热诚地说:“从没后悔读中医。”

半年前,邓蕙盈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毕业,同学都到三方合作营运的教研中心工作,她因为想继续跟随大学老师学习,需要弹性上班时间,遂到私人市场当兼职中医师。看似方向明确,但她坦言对前路感到迷茫。截至2017年,全港共有约一万名中医师,当中近九成投身私人市场,“尤其近几年中医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私人市场竞争激烈,要想突出自我谈何容易?”

邓蕙盈刚毕业,对前途感到迷茫,“私人市场竞争激烈,突出自我谈何容易?”(李泽彤摄)

同样于中大中医学院毕业的张懿松,则与大多数中医毕业生一样,毕业便到教研中心工作。在考获中医牌照前,他已先到不同的教研中心见工,获得“有条件取录”,2010年毕业后顺理成章到教研中心工作。他形容自己是幸运的一届,“对上三、四届的师兄师姊情况惨烈,当时并非18区都有教研中心,不能容纳所有中医毕业生,导致有人转行,有人因待遇不好一直转工,要近年才稳定下来。”

现时全港有18间中医教研中心,由医管局、非政府机构和本地设有中医药学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即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以三方伙伴协作模式运作。每间教研中心每年会获医管局一笔过拨款约350万元,并由非政府机构以自负盈亏的方式营运。

基金为中医界和中药界提供五亿元财政资助。(李泽彤摄)

薪酬远低于西医

为鼓励教研中心聘用应届毕业生,政府拨款要求18间中心提供216个实习培训名额予毕业首三年的医师。三间大学每年共有约80名毕业生,而各间教研中心每年均会聘请4至5位医师,合共刚好约80名。

即使找到教研中心职位,但由于政府拨款差距悬殊等因素,中医师的薪金比西医差了一大截,张懿松说:“师兄师姊刚毕业时,教研中心月薪只有12,000元,我毕业时升到14,000元,生活称不上苦,但只算揾到两餐。”

为鼓励教研中心聘用应届毕业生,政府拨款要求18间中心提供216个实习培训名额予毕业首三年的医师。(李泽彤摄)

近年,政府似乎意识到中医师薪酬太低,开始增加拨款。2016年,政府在医疗卫生的经常性开支为614亿元,当中18间中医教研中心的常规拨款为6,400万元;2018/19年度,政府增加医管局的拨款至624亿元,当中18间教研中心的拨款为1.12亿元。现时毕业生月薪约有22,000至25,000元,视乎教研中心而定。

撇除薪酬待遇,张懿松认为教研中心对刚毕业的中医师而言,是一个好的体验。“因为毋须担心病人的来源,教研中心的医药费较私人市场便宜,吸引草根阶层求医。这对医师医术上的进步、看症的技巧、学习与病人沟通都有一定裨益。”另一方面,医管局又会在教研中心开办不同课程,包括中医及西医课程,让应届毕业生优先报读,工作之余同时进修。

张懿松说,教研中心有不少掣肘,例如用药受限制,还要“跑数”等。(黄桂桂摄)

教研中心限制用药

张懿松指,教研中心亦有不少掣肘:“在用药方面,中心会限制医师使用药性猛烈的药材。药材有贵贱,中心不会开口叫医师开便宜的药材,但会告诉你药材的成本是多少,制造无形压力。另外,中心亦会定期检查诊症量,若发现诊症数量下降,会问你为什么,形同‘跑数’,所以不能仔细替病人看症。”

在教研中心工作近八年,工作量与日俱增,看诊时间却一减再减,加上进修机会都优先给了应届毕业生,迫使张懿松于去年6月离开教研中心,投身私人市场,与朋友合资于佐敦开中医诊所。“在教研中心没有弹性时间,出来私人市场后,不但能花更多时间仔细看症,亦能抽出时间进修及从事更多可以促进中医业界发展的事务。”他现时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校友会会长,在中医公会中也有职务,并曾多次与政府官员开会讨论将于2024年落成的中医医院。

目前香港的中医毕业生出路狭窄,2024年落成的中医医院成为他们的发展希望。(李泽彤摄)

中医医院带来新希望?

特首林郑月娥于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公布,预计2024年于将军澳百胜角落成的中医医院将由政府兴建,并由非政府机构负责营运,会于今年下半年招标挑选营运机构。中医医院会提供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协作服务,设400张病床,并有住院及门诊服务。另外,政府亦会与大学及其他机构筹备不同的培训课程,包括为注册中医师、中药药剂师、西医、护士及其他医疗人员提供相关培训课程。

中医医院落成后,会否成为本地中医毕业生的第三条出路?张懿松与邓蕙盈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张懿松期望自己可以有机会进院行医,他认为现时业界资源匮乏,“有不少病痛单靠把脉不能诊断,需要依赖现代医疗设备的帮忙,例如胃溃疡。现时香港的中医并没有权力使用这些设备,期望中医医院落成后,情况会有所改善。”

邓蕙盈却忧虑医院管理架构及医师待遇问题,对中医医院持观望态度,“中医医院至今仍未有实际运作方案,例如会否为中医师设立薪酬架构,提供明确晋升阶梯?所以要视乎工作内容及机会决定届时是否进去。”说罢她叹了口气道:“希望中医医院可以做出些成绩。”

2024年落成的中医医院,大概寄托了大部分香港中医师的希望。(李泽彤摄)

相关文章:中药“煲热”病躯 近瘫癌汉重拾生活中西合璧治病屡见成效 医者:中医应纳公营医疗​

上文节录自第16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5月14日)《出路少 薪酬差西医一倍 “跑数”挣扎求存 中医师:从未后悔》。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