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香港史】北角50年老茶记新润记结业 老板成哥:似失恋
“即叫即炒、镬气十足”,厨房老师傅收到单,一手执起大镬,一手拿起镬铲,散下材料,即炒。老派茶餐厅就是与别不同,不用翻热的包装食物,也不用中央工场食物。北角一间50年老字号新润记,坚持老派“茶记”的做法。可是,走了半世纪,到今天要停下来了。新润记因不敌租金升势,无以为继,老板成哥宣布,新润记将于本月(3月)31日之后,正式结业。
创业五十年 由润记变新润记
早于半世纪之前,北角村码头开了一间茶餐厅润记,成哥的外父就是当时的老板。“外父在那里做了十多年,后来他与朋友一同开了一间“新钊记”,之后再做回润记,搬到现在的北角电气道。”如是者,加起来已经营业了五十年。
为什么润记会变成今天的“新润记”?成哥笑言,其实“新润记”才算正宗,“现在北角村码头有一间润记,正正就是在旧舖那里。其实那店是我外父的徒弟所开,初初他想开舖,就问我外父可不可以用润记的名字。外父说没有问题,但以免搅乱,索性我们叫新润记,你叫润记。”
每日新鲜自家制作 坚持不用味精、包装食物
能够屹立五十年,全靠“真功夫”,成哥说,所有食物都要即叫即炒,绝不用翻热食物。“水吧师傅每朝四时多回来开档,准备早餐,煮三宝:雪菜肉丝、沙嗲牛肉、通粉;煲奶茶、咖啡和水,不用冲剂;(新鲜)蕃茄汤每日做通粉汤,不用罐头汤,不用味粉。”老板成哥解释,这是“老派”茶餐厅的做法,强调日日新鲜、不用味精,“想你们入来吃东西,吃到质素,不要不健康。”
新一代爱看包装 老派茶记反受外国游客欢迎
不单即叫、即炒、即冲的经营像老派,就连店内的装修陈设看起来也有一定年历,亮著弱弱的白灯光,椅子旧得破烂了,身子一动椅子也随著摇晃。店内墙上挂著牌子,写上一道道经典茶记菜式,若有菜式略为改变,就手写更改,然后贴在牌子上。
他感叹,新一代人会喜欢到装饰漂亮、但售卖中央工场食品的大餐厅;装修陈旧但有质素的餐厅就被忽视,“反而外国游客喜欢我们这些老派。”
“我们都想承接给下一代,让他们看更多旧的东西。但社会风气不同,连锁店只要包装漂亮一点、装修好一点就够。以前朝早爆到夜晚,但现在不同了,只有老一派的人,才会来我们这些旧式茶餐厅。”成哥慨叹时代变,人也变了,即使想传承下去,亦都有心无力。
新业主猛加租 街坊生意挨不住
来到今日,新润记终也敌不过贵租时代。成哥表示,早几年舖头物业转名,新业主上场后,加租未曾断,“新业主是做生意,不会和你讲感情。当年我的外父过身,那时还有四年约,租舖转名给我,转个名都加一万蚊租,然后又再加万五蚊,签新约又加,从未停过,总之五千、一万都要加!”
地产霸权的年代,外人无法看见街坊小店的压力。“现在的地产发展,大业主会看著个楼价,不会跟你讲感情。因为我哋做街坊生意,价钱无得加,但租金、人工就不断加。”成哥回想旧日,炮台山地铁站一带,并非如今天发达,“当年搬过来,城市花园又未起、电灯公司又未起,我们是开荒牛,做起了,其他人就慢慢过来侵占。”
五十年由北角六间食肆变六十间 不敌大集团
成哥说当区近年多了新楼盘和酒店,以为人流会多了,但反而吸引了大量食肆进驻,昔日六间食肆转眼变成60间,“六十间,分同一块饼。”当年一同作“开荒牛”的食肆,今天就剩下新润记一家,“仅存的旧舖头都没有了,做一间食肆,做这么多年,储这么多客,其实很难。”
大型饮食集团进驻,有充足人手与资金,看准了小店的弱点,“老舖好难做,租金、人工都贵。我们请老师傅,二万五至二万八蚊月薪;大集团用中央工场食品,请后生仔,稍为识炒东西,不用腌,只加工,人工万八蚊,差太多了,斗不过他们。”
最难忘的 是人情味
成哥总是挂著笑脸,细说熟客的趣事。他最记得一位年纪老迈的熟客,逛街时突然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心慌慌之际,走到了新润记。成哥见状便请他到店内坐一坐,然后亲自带他逛街,逛了整个炮台山,“走了三小时,他终于记起自己住在哪里,然后送他回家。”新润记成为当区的地标,也是街坊的聚脚点,“就算不吃也来聊一聊天,像个聚脚点。所以有客人说,我们不做了,感觉就好像失恋一样。”如此独有的邻里关系,别处难寻。
做足50年 水吧大佬顺哥:他是我遇过最好的老板
一班日夜打拼的伙计们,才是茶记的灵魂。水吧师傅顺哥入行已有50年,来到新润记数年,作为茶记“老手”,水吧就像他的天地,所有工作他都了如指掌。他即场表演冲奶茶,一手执起一罐奶,随手倒了约四分一杯分量,然后加热茶,不用量杯,倒多少分量全靠经验,“做得太耐,双手已经自动识做,一倒就知倒几多要停,有些‘生手’靠量杯慢慢倒,这样不好喝的。”
对于舖头结业,顺哥也感依依不舍,他更大赞成哥是他见过最好的老板,“老板不会骂伙计的,又准时出粮,打工仔最开心;初二、十六没有亏待伙计,斩料加海鲜。我做了这么多年,这个老细我觉得几好,我跟过一些老板,拜完神的鸡会拿去卖,伙计有得睇冇得食。”舖头不敌加租压力而结业,顺哥也感到可惜,但也无可奈何,他打算稍作休息再决定去向,“看看有没有人想我帮手,没有便回去凑孙,现在我都有凑孙仔,好趣致㗎!”
顺哥说,他已习惯了旧式茶餐厅的工作模式,老板员工全部亲力亲为,“新式茶餐厅已很少聘用长者,年纪大,好多制度不适合我们。”假如成哥重出江湖,再次开舖,老师傅又会否帮忙?顺哥毫不犹豫,爽快答应,“会!老板开到声,我们这些水吧大佬,一定回来帮手!”对伙计们而言,新润记不单是一间餐厅,更是一个家。
街坊一日三餐:知道我想吃甚么和不吃甚么
住在附近的街坊容先生,一日三餐都常常光顾新润记,若要上班,也会在这里吃早、晚两餐,“会吃鱼、通粉,他们都知道我吃甚么,来来去去都吃这两样。”容先生大赞新润记服务一流,“我不吃油、盐、糖,他们帮我全走,只有这里可以,其他舖头嫌我麻烦。”对于这个街坊食堂结业,容先生感到很可惜,“要找第二个地方吃饭,不容易找,这样的旧式茶餐厅已经不多,附近都是连锁式的。”扎根北角50年,走到本月31日,终于要跟街坊们说声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