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基层下流化 降入息轮公屋上楼无期 㓥房户:对政府失信心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母亲去世后,40多岁的郑小姐(Lily)从公屋天伦乐优先配屋计划跌入非长者一人申请,她住入㓥房,觉得房屋政策对单身的人很不公平。她和妈妈轮候公屋已经五年,早已超过当初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提出的“三年上楼”承诺,如今跌入单身队伍,“我猜还要多等五年。”在离婚率渐趋上升、开始思考独身和不愿生育儿女的世代,早有不少团体、政党提出现时房屋及支援政策忽略单身人士需要。现时单身人士要觅一安乐窝,有多困难?摄影:郑子峰

46万户单身住户占全港18.3%

截至两年前,香港总共有近46万户单身住户,占全港户数18.3%,对比十年前的16.5%更高。翻查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本地男女均趋向迟婚,20至49岁人口中从未结婚的比例在过去10年间上升。撇除外籍家庭佣工,40至49岁的男性中有18.2%仍属单身,女性数字则为15.9%,数字分别较十年前上升4.3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15岁以上人口离婚率近十年从2006年的3.2%上升至两年前的4.8%,有足足30万人口。

Lily从“天伦乐”转至“非长者一人申请”队伍,她觉得情况等于重新再轮候。

单身的困境:轮候公屋要等30年

单身人士要应付生活并不容易,先说公屋,截至去年底全港约有117,400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但每年只有最多2,200个相关分配名额。不少声音批评单身人士若在18岁申请公屋,需等足30年才有可能排到公屋。如果租住私人楼宇,在未有租务管制现况下,单身人士更要独力挨贵租。以往单身基层人士甚至无法申请在职家庭津贴,必须等关爱基金的非恒常拨款援助,直至2017年起,职津才接纳一人住户申请。网民亦开始把本地单身人士形容为“单身狗”,调侃的不只是感情状态,更是被政策排拒的现实生活。

现时一人申请公屋入息限额为11,540元,像另稿访问的㓥房户Lily本与妈妈轮候“天伦乐”队伍,但等近六年亦未获派公屋,母亲已然去世,她跌入单身队伍,公屋入息限额由17,600元跌至11,540元。基层如要符合入息限额,便要慎选工作,亦有一段长时间难以储蓄,遑论在楼价高企的世代置业,致使等了六年的Lily形容情况“唔汤唔水”,质疑自己错信政府的三年上楼承诺。有政党在2017年曾提出,政府应提高个人及家庭申靖公屋的资产及入息限额。

增建公屋仍然是解决房屋问题的重要一环。(资料图片/邓倩萤摄)
就像搭巴士,让长者先上车没问题,但当不断地让人上车,自己永远在龙尾,排到龙头要30年,你如何不磨蚀人的心智?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戚居伟

团体建议检讨单身人士公屋制度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在2015年发布《非长者单身人士住屋需要研究报告2015》,建议房委会应重新检视单身人士公屋制度,增加单身配额比例,将单身人士归入平均三年轮候目标;并回应单身的社会趋势,在房屋、劳工、福利等政策上针对单身人士再作检讨和调整,长远而言亦须增建公屋。

Soco社区组织干事戚居伟提出,现时房委会单以年龄作基准判断一人申请的住屋需要,是忽略了某些较年轻但有强烈住屋需要的人士。“就像搭巴士,让长者先上车没问题,但当不断地让人上车,自己永远在龙尾,排到龙头要30年,你如何不磨蚀人的心智?”他建议房委会考虑轮候人士收入、是否持续独居、有否租住房屋等加上一次性分数。

漫长的等待令人失却寻得居所的信心。(资料图片/邓倩萤摄)

“永远排龙尾如何不磨蚀人心智?”

他指现时置业或住屋困境令不少人“下流化”,意指本来有能力达至月入万四至万五元的人们因为供不起私楼或居屋,只能选择收入较低的工作以符合公屋条件,希望政府重整房屋阶梯,让部分收入较高的市民可以供得起居屋,离开公屋队伍。

像Lily的基层夹心,明言已经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今年财政预算案提出未来五年兴建10万个公屋单位(包括绿置居),她只道一句:“听住先啦。”土地分配问题一天未解决,非长者一人申请及其他一般家庭申请只能在公屋轮候队伍中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