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条龙】屯门仅存龙窑产瓦煲盖、蟋蟀盆 见证港人近代生活
有否想过少时用过一瓦一瓷是产自何方?香港现时唯一保存完整的屯门“青山龙窑”,或者未必人人了解个中历史,但它生产的“永利威五加皮”酒樽、尿壶、蟋蟀盆和瓦煲盖,相信是上一代港人的童年回忆。龙窑虽在80年代中不敌大陆同业竞争而停产,但它过去默默生产的粗陶,却照顾港人的起居饮食,然而早前政府提出在窑址外的30米建造40层高的公屋,龙窑恐将“奄奄一息”。
途经屯门青山公路显发里,鲜有人知晓山上藏“龙”。这条龙名为“青山龙窑”,依山而建,泥砖砌成长约30米隧道。沿龙窑拾级而上,犹如进入时光隧道,遍地民生瓦瓶陶器,见证本港工业丰盛年代。
当年由商人司徒怒涛于1940年代出资兴建,来自龙窑发源地广东石湾的师传入陶瓷技艺,生产民用器皿用具,至1951年由制陶技师梁森接手龙窑,主力生产粗陶器,如炊具和家用器皿,以“工合陶窰”、“陶星”和“香港陶瓷艺术室”品牌放售。直至1982年因民用器皿工厂兴盛,龙窑不敌竞争而停产,2014年获古咨会评为三级历史建筑。
“龙窑关注组”副主席刘琬珊带记者在龙窑附近“寻宝”,她称不得不提知名“永利威酒庄”邀龙窑生产的“五加皮”酒樽,并指着模印称当年可谓家传户晓。
刘琬珊又捧起瓦盖和尿壶称,龙窑生产的细小器皿和用具深入民生,“由水渠管、炖盅和供吸鸦片的陶盅等无一不缺”。她称,由于当年物质缺乏,“东西烂了都是拿去修,瓦煲盖打破了就配”,故场内有数之不尽的瓦煲盖。
除了生活,亦有娱乐。刘琬珊认为蟋蟀盆最令年轻一代深刻,“现在年轻都在玩手机,以前在科技未发达时仍有不少娱乐,斗蟋蟀就是其中之一”。她着记者摸摸盆内壁,原内里面刻意不油上釉,以免盆面太滑,令蟋蟀打架时会滑脚。
走入窑洞,仿如另一个时空。守护龙窑65年的第二代窑主梁柏泉称,要自己砍柴,在窑前烧柴,引火至后方窰洞,期间又要不时在窑顶十多个洞口放柴,“放的时候要很小心,否则涌出高温蒸汽弄伤”。
他又指,当年全靠人手,由十多名师傅在窑旁山水水井打水搓泥、压出泥板、再制泥胚,再放入窑洞烧制以至晒陶,“每次产量不多,每转只做到600至800个陶器,过程全凭师傅经验,稍一不慎,工厂可就要倒闭”。他称该窰高温达摄氏1,300度,纵使有技巧,亦无法烧出青花精品,因为烧青花精品要用不同温度慢慢烧,惟这炉温不易控制。“所以烧的都是烂缸瓦,只能烧制家用粗陶。”
摸摸窑内壁,有一层厚厚的釉,原来是数十年烧陶的“结晶”。刘琬珊称,釉和窑身的瓦砖熔合,令窑“愈烧愈耐用”,结构更为稳固。可是,由于政府早前拟在附近动土建屋,龙窑恐难以“生存”,她强调,龙窑是“活”的历史建筑,未来除了宣传龙窑的历史价值外,正考虑寻找专业人士令龙窑重新“觉醒”,再生产作品,让这最后一条“龙”不被遗忘,不被未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