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诞节3】学生恋爱、性关系被社会忽略 社工潜行网络辅导谈心
不少中学生不时在facebook的学校Sex Secrets专页投稿提出性迷思,亦有人会在社交网络征求性伴侣。青协社工朱香雄说今天年轻人的世界就在网络,他们现实生活的经历全都在这个虚拟世界呈现,在讨论区、社交网站互动。
他的机构早于七年前已开始做网上外展,由四个社工每天下午至凌晨在网上接触少男少女,并跟进个别青年的情况。朱香雄说当中有学业烦恼、网络欺凌等议题,超过一半与恋爱和性关系有关,大抵因为现实里学生很少空间能公然谈情说性。面对一些中学生问以性换爱好不好、爱上性伴侣怎么办,这班网上外展社工怎样回答?
(此为“中学生性空间”专题故事之三)
摄影:黄宝莹
上两篇故事提到,部分中学生会在社交网络找寻性伴侣,以及“名校性巴克”版主坚持营运专页平台的原因。〈01社区专题〉一连三篇专题探讨中学生如何在网上谈性,本文找来网上外展社工和性教育工作者分析背后涉及的议题。
【性诞节1】中学生揾性伴侣谂紧乜?17岁男生:只想有性不谈情
【性诞节2】学生谈性伤风败德?名校性专页版主:谈性不等于色情
2018社工神器:手机!?
赵乐盈亮出四部手机,全是她工作用的。她与朱香雄是青协网上外展社工,工作的世界就在网络,跟年轻人一同游走。他们隐身社交网站和讨论区发帖撰文,也会主动回帖留言。有时一个帖子“入来讲低你嘅烦恼”,就有至少十多人回应互动,赵乐盈和朱香雄根据他们描述的情况处境,逐一回复。
“有些年轻人想再深入聊聊,或我们认为需要再个别了解跟进的,我们就会留下电话号码和whatsapp,甚至相约见面。”朱香雄说届时他们会表明社工身份,“看年轻人想不想跟我们继续谈下去,有些会即刻讲粗口并离线。他/她想揾人倾倾,随时找我们。”
21世纪的“网络社工”
以往外展社工多数在街头“执仔”、“执边青”,赵乐盈说如今网络就是青少年与社工的“街头”。“他们就是生活在网络上面,今日玩facebook,明天玩IG,后日再玩snapchat,这全是他们与人交往嘅平台,是他们的community(社区)。所有青年议题都在网上浮现。”赵乐盈自言他们是“Cyber Wellness”社工,既要掌握网络生态,也要全面了解年轻人生活成长的状况,才能分析处理。
朱香雄说他们的服务对象多为中学至大专生,烦恼离不开学业、感情、人际关系甚或升学求职。“他们其实很少主动求助,或不想亲友知道自己的情况,于是在网上发帖诉说。”朱香雄觉得网络的好处是够隐匿,无需露面具名便能尽诉心中情,并得到回应。“但网友这些回应是否真的有助你思考件事呢?对方可能戏言覆两句或玩开玩笑,无责任或无兴趣再知道你怎样。”
人生不只是拍拖结婚生仔那么顺遂
若一个男生发帖称爱上一个女孩,希望展开追求;或一个女生问好不好与男友有性关系,网友通常怎回复?“网友可能会覆:‘你系狗公想食女呀?’、‘你咁随便嘅,公厕嚟㗎?’。但其实个男仔想拍拖咋㖞,个女仔唔知点做个性抉择㖞,点知得到呢啲回复。”
朱香雄认为,年轻人尤其中学生,平日讨论恋爱和性议题的空间不多,网络自然为他们打开救生之门,遇上困难时可以问问网友求助,或交友征伴侣。“老师父母都净系会教我哋读书考试,但从来无人认真教过我哋点拍拖、点样处理感情关系,然后毕业后就拍拖结婚生仔,没那么顺遂的。”因此,除了学业压力和人际问题,这班网上外展社工亦多数处理年轻人的感情疑难,包括性关系。
年轻人谈恋爱、有性关系本身没有对错,“但他/她有烦恼,甚至愿意求助的,是因为他/她觉得自己拍拖、与别人发生性行为有问题。”朱香雄会追溯他们认为“有问题”的根源。“感情课题夹杂著当事人复杂的情绪,即是你明知再深陷这段关系,会令自己受伤;明知玩交友apps会有风险,你仍然好想喺上面识人。我就此会退一步问他/她原因呢?”
中学生应否有性关系?“与他们分析每个行为的结果”
朱香雄指,至今他们收到不少与性有关的求助,包括找寻性伴侣(SP)后的困扰。他以前以为SP是都市传说,有次在讨论区发帖留下telegram,指明可以倾心事,“竟然十个有七八个与性伴侣有关。”他遇过一个男生瞒著女友寻性伴,每次完事后都内心难过,也有一个女生爱上性伴问社工怎办。“我会问那女生本身想要怎样的一段关系,如果对方只想要你的肉体,长远来说你有何感受,还想与他发展下去吗?”朱香雄说当事人听毕社工的说话,未必即时改变想法,“可能要沉淀一段时间,加上渐渐疏离这段关系,才把事情想通。”
朱香雄认为,无论找寻性伴、恋爱烦恼或不断玩交友程式,皆是年轻人的行为表征,背后涉及其价值观和成长背景等经历。譬如一个13岁女生眼见身边同学皆有伴侣,出于好奇很想一尝恋爱的滋味,于是在网上结识异性,结果与对方有了性关系。“她自此日日惶恐不安,觉得自己好污糟好有罪疚感,又日夜担心男方告知父母、老师,又经常怀疑窃窃私语的同学已经知情。”朱香雄会向她分析心底想法并辅导,例如为何当初想拍拖、为何觉得自己做错事,梳理其情绪。
在这些网上外展社工眼中,中学生应否有性欢愉或寻性伴,视乎该学生怎样看待这些性关系。“我们会告诉他/她发生后的结果,由他们自己决定。”赵乐盈指,社工无法阻止年轻人做不做什么。“我们不会叫他/她唔可以玩交友apps、唔好有性行为;因为即使叫他们唔好,他们也不会听从,依然会照玩照做。关键在如何与他/她分析每一个行为带来的结果,由他们自己思考抉择。”朱香雄补充:“网上交友不是洪水猛兽,有人一样找到如意郎君,但他们要知道风险,与及自己对当中的期望,例如你本来想识人的动机是什么。”
个案隐蔽 家长、学校难处理
记者问这类个别倾谈辅导,其实是一段段长时间的对话,而且彼此需要充分信任?朱香雄点头同意。他说一来学生不欲校方得知,二来学校也无法大量而仔细处理每次求助和疑问,部分连性教育也选择少讲少谈。“很视乎学校的风格,有些担心家长投诉:教授戴安全套是鼓励学生有性行为,讲解交友apps风险会令他们去玩apps,就会只字不提。但我们做网上外展,他们实际遇到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你google看看‘第一次点样做(爱)’几多人问。”
赵乐盈自言,他们这班网上外展社工限制较少,也不说教。“最重要是我们如何看待年轻人遇到的问题,我们不是要责怪或灌输他们什么,而是在他们不敢被熟人知悉下,有个人与他们一齐行,认真与他们倾。”她说部分个案涉及家庭关系,可能需要机构的家庭服务部门合作跟进。“所以说不止是与他们的爱情或性观念有关,有时是他们其他方面的问题。”
不是要道德批判有性无爱
一个中学生,或一个普通香港人网上寻性伴,是否代表他们认为性与爱可以分开?家计会教育经理李明英指,“年轻人说性爱分家,可能纯粹挂在嘴边‘口噏噏’。我们关注是什么形成他们的背后的价值观。可能是影视媒体,可能是现时如PTGF等网络性文化。”她认为“性爱分家’这概念是一个道德观念,“但我们今天不是要为此作一个道德批判,判断‘有性无爱’或‘有爱无性’是对是错。”
她认为这个观念要由年轻人依仗过去的经历,包括家庭和学校的性教育、父母身教、恋爱经验和爱情观,慢慢自行建立,并建立于道德观念之上。“亦即他们要思考,只找性伴侣,与他/她有性无爱,对方又是否配合‘无爱’呢,找不找到如此有默契的人呢;一对拍拖多年的情侣或夫妇,他们只有爱无性,这段亲密关系能否维系下去呢。全都很视乎二人对性爱的想法。”
李明英认为,中学生在合法年龄下可以有性关系,享有性欢愉。“但不是说‘你够岁数就可以性交喇,你去啦!’而是他们发生性行为前那刻,是否清楚明白正反结果,能作明智而负责任的性抉择。这是我们入校做性教育的其中一个课题。”她说这些性教育不止形塑中学生的恋爱和性观念,更影响至他们长大后的婚姻和家庭关系,甚至如何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