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环街坊齐𨅬街!设计师楼梯变游乐、种植空间:街坊想玩但冇设施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私有公共空间”多年来一直是民间组织关注的议题。然而,除了大型屋苑被揭发“隐藏”公共空间外,坊间还有一些显然易见的私有地却没有加以利用——常丰里位处西营盘第二及第三街之间,是当区居民的主要通道,但街坊从不知道这里原属附近两个屋苑。去年,明爱莫张瑞勤社区中心看中常丰里独有的条件,并开设一刻社区设计馆,联系居民一同把普通的楼梯打造成街坊共同经营的社区空间。“我们最终极的目标,就是藉著与街坊沟通,重新建构社区的脉落,利用不同层面的活动凝聚他们。”社区设计馆馆长龙籍腾说。

过去两年的中秋,一刻馆对出的空地挂满灯笼,让街坊可以一齐落街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西环有条“私人公家路”

常丰里是位于裕新大厦及怡丰阁之间的楼梯。整条楼梯约40 几米长,空间宽阔,每隔十多级梯级迎来了一个平台,与中西区常见的楼梯无异。裕新大厦及怡丰阁分别于1980年代及1990年代落成,多年以来,附近的街坊一直以为这里是寻常的通道。然而,常丰里并非政府用地,而是属于两侧屋苑的业主共同拥有,更以路中的栏杆作分隔——左边属裕新大厦,右边则由怡丰阁管理。

去年6月,明爱莫张瑞勤社区中心一刻社区设计馆落户常丰里,希望将这个私人拥有的通道,重塑成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公共空间。“西营盘的楼宇密度愈来愈高,但公共空间就愈来愈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很大。”一刻社区设计馆社区设计师王意斌称。她解释,中西区有不少如常丰里般的巷弄楼梯,有些是居民日常通道,但亦有不少堆放杂物无人管理,他们希望以常丰里作为试点,于楼梯以外加入居民所需的设施,让他们有一个聚脚点。

社区设计师王意斌跟社区设计馆馆长龙籍腾于年多前来到常丰里,希望与街坊一起讨论这里将来的发展。(柯咏敏摄)

私有地变成游乐、种植空间

现时,常丰里除了楼梯底的福德宫外,并没有任何休憩设施。王意斌跟社区设计馆馆长龙籍腾及注册社工冼昭行于过去一年询问街坊的意愿及需要,发现长者希望增设长椅,而年轻家长则希望较多游乐设施。西营盘共有15个休憩用地,人均公共空间面积仅得0.4平方米,王意斌说不少长者曾反映希望在楼梯旁增加休憩设施,好让他们能够歇息。然而,长者、家长及小孩的需要各有不同,常丰里只是约40多米长的楼梯,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呢?龙籍腾解释,收集街坊的意见后,他们除了继续保留福德宫,初步计划将常丰里分为三部分——“好好坐”、“好好玩”、“好生机”,满足街坊对的日常需要。“这是跟街坊沟通后的初步计划,之后会半公开招标顾问团体,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之后再将修改后的设计图跟街坊讨论。”龙籍腾说。

街坊想像被政府公共空间设施限制

社区设计的精髓除了增设硬件,街坊的参与更不可或缺。可是,王意斌观察到街坊长久以来使用的休憩设施大多是政府的公园、体育场地,这些一板一眼的设计限制了街坊的想像。王意斌称:“对于公共空间,他们大多会提到公园、游乐场,很多时没有甚么特别的想法,甚至认为不用怎样去改变,这源于他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仅局限于政府提供的场地。”过去一年多,一刻馆除了跟街坊讨论常丰里的硬件设计外,他们举办了种植、陶瓷制作等活动,希望能够丰富街坊对公共空间的想像。“我们放些长椅,豆袋,他们自己会走过来坐;还有,这两年中秋,我们都在出面的空地一起吃饭,有街坊说好像儿时到楼下玩的感觉——其实街坊都想落街玩,但以往就欠缺设施或诱因让他们下来。”。王意斌说。

王意斌观察到街坊长久以来使用的休憩设施大多是政府的公园、体育场地,这些一板一眼的设计限制了街坊的想像。(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街坊赵小姐在西营盘长大,现时于常丰里开设补习社。她说常丰里以往的人流不多,途人大多视这里为连接第二、三街的通道。她说自这里举办种植活动,能跟附近的街坊打开话匣子。“平常很难突然跟其他街坊倾谈,但现时大家有共同嗜好,容易打开话题。”赵小姐跟其他义工每逢月尾参与派花活动。当她得悉常丰里将来有机会改造成多用途社区空间,她觉得能够令西营盘热闹起来。“其实这里好静,有点‘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感觉,但现在有些原因令街坊停留,比如外面的盆栽,有些人会停下来影相、倾计,比起以往有些生气。”她希望将来能够于常丰里种植食物,定期举办一个“丰收节”。“大家一齐收割农作物,之后互相分享,这样不是很开心吗? ”

组织社区遇上cultural shock

由寻常的楼梯通道变成具不同用途的公共空间,冼昭行期望街坊能为共同参与的空间感到自豪。“西营盘是老区,多小店,有很浓厚的‘工匠精神’。我们亦希望将这些特质放到常丰里,例如陶瓷工作坊的制成品,将来会用作装饰楼梯,让街坊看见自己打造的空间。”

常丰里的硬件配套仍在筹备当中,但两个屋苑的街坊突然多了一条“私人公家路”,负责统筹的冼昭行认为跟他们沟通的过程可算是计划中最有挑战及有意义的地方。“我们有时很理所当然觉得街坊需要甚么甚么,但真正沟通后,他们有很多实际的考虑。”冼昭行及团队曾向业主立案法团提议,在路中心放置一些椅子,但对方却认为这里很多居民出入,担心过多椅子会发生意外。“处理这些Cultural Shock (文化冲击)更花时间,但因此能建立沟通才是居民参与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