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者政策】全台湾均有服务站 香港照顾者津贴仅1.7%人受惠
香港政府面对人口老化、患病的资源多半用在被照顾者本人身上,对于照顾者的支援一来不足,二来亦要经过审查、长时间轮候等等机制,对照顾者而言是杯水车薪。而照顾者支援不足的议题亦并非香港独有,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例如同属华人社会的台湾,亦因为人口急剧老化,成为医疗、社会福利关注者的焦点。
香港照顾者资助门槛高 仅1.7%受惠
根据社会服务联会,本港家庭照顾者数目,逐年递增。无薪照顾残疾及长期病患家属照顾者,2006年只有16.3万,2013年已升至22.9万人,升幅近4成。《2015年香港统计月刊专题文章:残疾人士及长期病患者》指,香港有逾20万名与残疾人士同住的照顾者;17万名与长期病患者同住的照顾者,以及13万名需要照顾的居家长者。从上述数字作粗略估算,香港至少有50万名的“同住照顾者”。
现时政府为照顾者而设的政策,主要为“关爱基金”名下的“为低收入家庭护老者提供生活津贴试验计划”与“为低收入的残疾人士照顾者提供生活津贴试验计划”,两项计划将于本年10月进入第三期阶段,名额却分别只有6000名与2500名,而且计划门槛甚高,如:不得同时申请两项资助、每月照顾时数必需高于80小时、资助为低收入人士而设,申请人却不能同时领取综援等等;受资助人士每月可获发2400元津贴(若照顾一名以上被照顾者,则最多可领取4800元)。
50万名照顾者中,只有8500人受惠(1.7%),资助金额并不足以应付生活,申请人却不能同时领取其他如综援等资助。对于香港的照顾者而言,这两个津贴只能扮演“聊胜于无”的角色。然而,本年度施政报告对于照顾者议题,亦未见着墨。
台湾经验:社会教育“照顾者”的概念,已花了十年
10月21日,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联同多个民间机构,邀请来自台湾的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下称家总)理事长郭慈安女士来港分享家总于过去20多年来,如何推动台湾的照顾者议题,以及如何实行政策倡议等等。
家总成立于1996年,在创会之时,照顾者仍未被大众、政府承认为一撮需要关注的对象,他们亦得从最基本的步骤做起:“成立最初十年,我们都在做研究、写文章,将一切都告诉大家。”郭女士指的,是在台湾建立起照顾者的概念,让民众、政府都知道“他们”的需要。仅仅是这个工序,便花上了十年时间。
这十年之间,除了做宣导、教育以外,他们亦只能以自己的资源、人力尝试帮助照顾者,例如照顾技巧指导班、喘息服务、照顾者交流网等等。
2008-2017:台湾突飞猛进的十年,香港才刚刚起跑
现时香港照顾者的需要,归入家庭服务中心,缺乏针对性。反观台湾,2008年,台湾照顾者议题走进了新的阶段,家总在政府委托下成立“家庭照顾者支持中心”及咨询专线;2012年建立网络交流平台;2014年起,卫生福利部社家署支持家总建立“照顾者关怀专线”及计划各县市服务据点;2015年有新北、台中、高雄市三个据点,2016年则已增加至十个;2017年,他们已发展到每一个县市都设有服务据点。
除了设立支援中心、咨询热线以外,2017年实施的《长照服务法》,更增加多项法定服务,除每年每位照顾者从14到21天的喘息时间、服务外,还有不定期的生活照顾、营养及特殊病照顾训练、专业人员到访指导等。
财政资助方面,台湾由07年起设有“中低收入老人特别照顾津贴”,台湾政府所给予的资助金额亦不多,每月台币5,000元(即港币$1200),同时限定申请者不能从事全职工作,不过并没有限制不得同时申领其他公共津贴,亦没有名额上限。
台每县设支援中心
22年间,台湾从完全没有由政府出资式规划的照顾者政策、服务,走到今天每一县市都有由政府卫生福利部支持的支援中心;全台湾亦有六间由政府资助,让照顾者相聚、喘息及获取资讯的咖啡馆。反观香港,就目前的状况看来,支持、咨询服务全靠民间团体举办;政府,甚至许多大众都仍未意识到照顾者的问题。
比照郭女士分享的家总路程,香港只是刚刚起跑,仍然处于“建立照顾者概念”的过程中。人口老化的问题却已迫在眉睫,政府统计处副处长陈萃如指,未来20年人口老化将加剧,至2036年,65岁及以上长者人口将增加超过一倍。这项估算同时揭示出,未来照顾者数目、面对的问题亦将随之增加。眼看香港政府现在只有两个不痛不痒的津贴,20年是否足够为人口老化带来的照顾者问题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