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珊瑚种类比加勒比海多 触摸珊瑚标本 启发保护海底活宝藏
炎炎夏日里,又是进行各项水上活动的时候。在享受大海带给人类无穷乐趣之时,海底下的世界却正面临各种威胁。适逢今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保护国际基金会香港、香港海事博物馆与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为全新珊瑚展览揭幕,让我们在这个暑假一窥海底下的世界,认识香港及亚太区海域的罕有珊瑚宝藏,借此宣扬爱护海洋生态的意识,为保育出一分力。
香港珊瑚种类比加勒比海多
“香港海洋有84种石珊瑚和26种软珊瑚,种类要比整个加勒比海还要多。”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总监Gary Williams教授认为,较少香港人察觉到本地海域其实蕴藏丰富多样的珊瑚品种。透过展览,市民不但可以观赏多种香港濒临绝种的珊瑚标本,还有机会触摸它们,亲身体验珊瑚带来的触感。除了香港的珊瑚宝藏,展览亦会以东南亚“珊瑚大三角”为重点(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东帝汶、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区域),了解其多样性的礁珊瑚及鱼类物种。
开幕礼上播出保护国际基金会最新一辑《大自然在说话》短片系列中的《珊瑚礁》,由国际影星甄子丹声演珊瑚礁,诉说珊瑚于大自然中的重要性。珊瑚礁群为不少海洋生物提供了蜗居,是海底中的活堡垒,可是其重要性却往往被忽视。现时,珊瑚正受到海洋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白化,面临消失。
触摸标本有助启发关注保育
保护国际基金会香港伙伴及传讯总监罗嘉慧表示, 藉著亲身触摸珊瑚标本,希望能与人建立连系,启发参观者关注珊瑚保育,一起承担及照顾海洋生态的责任。“不少保育机构也曾进行沙滩清洁,发现单是冲上岸的垃圾经已有很多,可想而知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因此在每次出海时不要遗留垃圾,减少对环境造成破坏。”此外,政府亦通过限制碇泊处及设立海洋保护区,在海面上设置相关标示提醒,免受捕鱼及船锚破坏,以保护珊瑚群落。“香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也正研究修复珊瑚群的创新方法,这样对于保护珊瑚是非常重要的。”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人类的活动对大自然造成不能逆转的破坏,如今我们已逐渐感受到气候暖化带来的影响。在这个酷热天气下,让我们一同认识埋藏于海底下的活宝藏,思考修复解决的方法,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珊瑚:我们的水底活宝藏”展览
地点:中环8号码头香港海事博物馆
日期:即日至9月18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