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狮武艺.图辑】驱走黑夜狮吼 突破传统框架的夜光舞狮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周五傍晚时分,姜氏金龙醒狮团几个团员在偌大的排练室练武舞狮,年纪最小的十岁孩子,热情地举著小狮头舞动,又看著教练和师兄示范耍弄夜光狮的技巧。醒狮团总教练姜伟池是个年不过40岁的潮人,廿多年前与兄长接管父亲的武馆后,锐意革新狮团。他重新设计狮头图案,创出舞狮新表演,却希望一众徒弟在梅花桩上熟练技艺步法,也要懂得醒狮的传统意义。摄影:高仲明、撰文:林可欣

时值19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家长都改让子女学钢琴画画,认定习武无出色,父亲的武馆濒临结业,姜伟池与两个哥哥决意继承祖业,继承舞狮这门传统技艺。(高仲明摄)
师公周汉兴一直以黑狮代表武馆,代表其勇猛刚强的精神,造型青鼻铁角牙擦须,再加烂耳仔和红须,以示在流血打胜仗;当年的扎狮师傅也扎给周汉兴,认为只有周氏能承受得起这头好打得的黑狮。
姜伟池与哥哥接管不久后,竟买来金色新狮头比赛表演,锐意革新狮团形象,不欲再用上黑沉沉的狮头;他们不怕被师叔伯训斥欺师灭祖,认为众人将渐渐明白所为。如今武馆里,有色彩缤纷的狮头。(高仲明摄)
访问这天团员于葵涌工厦的天台舞狮,同一幕半世纪前于田湾的唐楼天台,师公周汉兴也是如此操练徒弟,其刻苦精神,随时间流去依然不变。(高仲明摄)
团员向记者示范功夫和步法。(高仲明摄)
在狮尾的成员负责举起狮头者,讲求二人默契和力量配合。(高仲明摄)
传统的舞狮多在地下耍弄,姜氏说后来发展至梅花桩上,教练须确保动作安全。(高仲明摄)
连环飞跃动作。(高仲明摄)
连环飞跃动作。(高仲明摄)
连环飞跃动作。(高仲明摄)
连环飞跃动作。(高仲明摄)
连环飞跃动作。(高仲明摄)
连环飞跃动作。(高仲明摄)
团员示范七星黏脚。(高仲明摄)
飞跃1.8米。(高仲明摄)
飞跃1.8米。(高仲明摄)
飞跃1.8米。(高仲明摄)
飞跃1.8米。(高仲明摄)
踏桩。(高仲明摄)
挂腰接上腿。(高仲明摄)
挂腰接上腿。(高仲明摄)
起狮。(高仲明摄)
狮头和狮尾挂腰接上腿,做出这个动作。(高仲明摄)
一个舞狮表演不止铁桩上的狮头狮尾,姜伟池说还有桩下的成员为他们看顾安全。(高仲明摄)
有时团员入夜后还在练习,在黑漆漆的天台响起锣鼓;有时则回到镜房排练。(高仲明摄)
姜伟池1990年代已入校开办舞狮兴趣班,教授中小学生舞狮运动,他的醒狮团没有青黄不接的难题。(高仲明摄)
谁是下个狮团接班人,姜伟池说很难预测或选定,他目前能做的只有继续宣扬舞醒文化,让更多人对这门传统技艺有兴趣。(高仲明摄)
早几年姜伟池为面向更多公众,竟想到重新设计狮头,夜光狮是他其中一个“名作”,亦曾与潮牌合作推出“潮狮”,吸引公众注意力,令醒狮得以宣扬开去。(高仲明摄)
年仅39岁的姜伟池自言是全场最老的一个,师门之下的学徒个个都比他年青力壮。(高仲明摄)
升B个子小小,十岁,学习舞狮一年。(高仲明摄)
朱Sir 12岁学舞狮,如今24岁已成为教练。(高仲明摄)
升B的哥哥Tommy仔习舞狮一年,耍狮头已有板有眼。(高仲明摄)
邓Sir学醒狮6年,同样不足25岁便成为教练。(高仲明摄)
舞狮员的运动生涯很短,这天负责狮头的Tommy习武3年,21岁是他习武舞狮的黄金时期。(高仲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