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vs渔民】渔民齐“放水” 后海鱼塘即变候鸟天堂
“鱼唔过塘唔肥”,渔民最明白这句话。“鱼苗大了就要分去其他塘。环境太密不长肉。”在元朗养了五十年鱼的老渔民根叔道。过塘肥了鱼,也肥了候鸟,渔民却叫苦。因过塘需调低水位,到香港过冬的候鸟趁机飞到塘中吃鱼。“香港观鸟会”四年前开展“香港鱼塘生态保育计划”,为愿意调低水位的渔民提供补助,也保住候鸟。“金额不多,提出初时渔民拍台反对。”观鸟会由做保育工作到做导赏和渔塘节等社区工作都一手包办,现时新界西北后海一带已有八成渔民参与计划。但靠渔民和保育团体,又能做得多少?
由保育野鸟到关心渔业
理着一头银黑短发的大生围渔民兰姨,一见到负责“香港鱼塘生态保育计划”的钟振杰(Johnson),就嚷著要回家拿些特产“元朗乌头干”给大家试试。兰姨参加“ 鱼塘生态保育计划”已四年多,她回说初时和观鸟会商量参予计划时大笑道:“真的拍台反面!这些候鸟吃了我们不少鱼产,法例又规定不能杀雀。曾有政府部门来教路,将鱼丝围住鱼塘,减少雀鸟来啄食。头十天八天就有用,后来雀鸟根本不怕,又再一群一群飞落鱼塘吃鱼。”
渔民初时觉得我们和政府一味只顾雀鸟,却没有帮助过他们。
没有鱼塘,对候鸟也不利,于是观鸟会主动关心渔民生计。“鱼民初时觉得我们和政府一味只顾雀鸟,却没有帮助过他们。但其实我们也很关心鱼塘发展,因为传统管理鱼塘模式是吸引候鸟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是渔民维持不了生计,鱼塘荒废后就剩下一池水,鱼的数量减少,水位不下调,雀鸟也难以觅食,生态价值也会降低。”Johnson道。
举办渔塘节、导赏团就是为了让市民接触本地鱼业,了解渔民为香港带来的贡献。市民见到鱼塘都非常好奇,不停问日常养鱼的工作,令渔民感受到外界对他们的尊重。兰姨现在成为最资深的导赏员,去年她将自己生晒的乌头鱼干带到渔塘节嘉年华卖,大受好评。
打死那些雀又很残忍,牠们也有生存权。
不杀候鸟 老渔民:牠们只是肚饿
补助金额能补偿渔民的鱼被候鸟吃掉的损失吗?遇见的几个渔民都答道只是“有好过冇”,Johnson也说金额只是一点弥补。计划规定一公顷地连续七天调低水位约1米,约可得到港币$4,900:如调低水位至1米或全干,可再加多数百元。一个鱼塘面积通常不过一公顷,而每个塘一年只能得到一次资助。比起被吃雀鸟掉的鱼获,资助金不算多。
87岁的根叔仍然每日踩单车巡视渔塘,计划一推行时他已参加。“打死那些雀又很残忍,牠们也有生存权。牠们只是因为肚饿,被人赶被人打还是要来偷鱼吃,饿坏了。我以前在内地也挨过饿,知道好惨。”动物也有生存权这句话,由跟候鸟两立的渔民口中说出,绝不容易。喜欢这些雀鸟吗?“喜欢,我也常常看牠们飞来飞去。”
渔民候鸟互相帮忙
根叔有12个鱼塘和1个虾塘,每个鱼塘约养过万条鱼,品种有乌头、鲩鱼、金山鲗、彩虹鲷等,各种鱼类生活在水塘不同深浅层,收鱼期各有不同。渔民会降低水位以收集具商业价值的渔获(又称刮鱼),留下低经济价值或身形太细小的鱼虾便会成为水鸟的免费大餐。而收不同层数的鱼,会引来不同的雀鸟飞来觅食。
另外平日喂鱼的饲料可能沉到塘底,混合鱼的排泄物会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渔民每年或隔年亦会放干鱼塘的水,尽行“晒塘”,一来以阳光杀菌,另外塘泥晒硬后可用铲泥车重新巩固塘壆。干塘期间同样吸引鸟类来觅食。
雀鸟的脚够长,放低水位一米已可觅鱼;雀鸟脚短,就要等放干水才能过来开餐。
苍鹭脚长,未放尽水也会飞来,反嘴鹬脚短,而且扁嘴巴向上翘,待干塘时就来吃塘底的小鱼小虾,亦有一些鸟类有尖长嘴巴,能够啄食泥中的虫,有些候鸟专吃塘边死鱼。
鸬鹚太大食损鱼获
调低水位后,白鹭、苍鹭、黑脸琵鹭,零零散散都马上飞过来,根叔仍然微微笑望着牠们。但一行数十只黑色的鸬鹚一起飞过来时,根叔忍不住对牠们有些怨言。一般水鸟只吃几両重的鱼,但鸬鹚的嘴较大,对食物又不拣择,斤几重应上市的乌头、鲩鱼、金山鲗,牠都能一口吞下。“鸬鹚大大只,游水、潜水都识,鱼塘上层和下层的鱼牠都吃得到。就算吃不到,都会咬伤不少鱼。鱼伤了就死,卖不去,计划资助的费用都不够弥补损失。”
近几年飞来香港过冬的鸬鹚数量比以往多,约有一万只,观鸟会也承认鸬鹚对渔民带来影响,要再研究解决办法。鸬鹚数量增加,Johnson指有可能与后海湾相连的内地地区近年加快发展有关,内地的候鸟栖息地受破坏,候乌于是选择来港过冬。不能杀鸟渔民生计受损,另觅新塘买鱼喂鸟又过份干扰野生动物。保育与经济发展的两难,从来不易解决。
香港鱼塘生态保育计划详情:www.facebook.com/HKFishp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