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李氏龙舟】扒龙舟承传家族历史:等新一代知道水上人点生活

撰文: 黄文轩
出版:更新:

每年的五、六月,大埔三门仔渔排的龙舟基地就会变得人山人海。这里摆满龙船,人们拿起木桨,走到沙滩对出的浮板上,准备下船操练龙舟。太阳光折射到海面,粼粼的波光在闪耀,让人快睁不开双眼。大埔“李氏宗亲会金门队”这天下船操练龙舟,在人海中不难找出这队人,全因他们都穿上写著李氏宗亲会的暗红色背心。这队龙舟队源自大埔李氏宗亲会其下的其中一个支派,全部成员都姓李,有姪儿、也有叔公,龙舟传统由上一辈传承到现在。领队李伟文说:“全香港你唔会揾到其他龙舟队嘅人得一个姓。”摄影:郑子峰

渔排生活:扒龙舟只要大声叫“落船!”

大埔的鹤佬渔民主要有五个姓氏,包括苏、徐、李、钟、石,均祖籍惠州。由领队李伟文带领的金门队是李氏旗下一族。李氏鹤佬渔民于1950年代移居香港,在大埔元洲仔定居,现时三门仔渔民新村对开的鱼排,是以往五姓鹤佬渔民生活的地方。

水上人普遍认为龙舟有灵性,于端午节扒过龙舟,全年会顺风顺水,身体健康。李氏家族早于1990年在大埔开展第一场比赛,而在1992至1994年,他们更夺得大埔龙舟公开赛的三连冠,还曾代表香港到马来西亚及中国各地比赛。李伟文说,他们节节取胜的秘诀,全因水上人体力比一般陆上生活的人优胜。“水上生活的人揾食,平时冇乜活动。以前大力,成绩咪比较好,因为我哋出去捉鱼,劳力比较多。”

晚上出海捕鱼,白天在渔排无所事事,对以前的鹤佬人来说,龙舟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活动。“以前架船泊喺某房人嘅渔排到,到端午节前一两个月,天气热无乜嘢做,就咁大叫:‘落船!’啲人就自自然然落嚟,或者跳落水就咁游过嚟,唔使打电话。”李伟文说。

昔日的渔排现在用了来作家庭聚会的场所。那天乘著龙舟驶往渔排,一群叔伯兄弟正在剥自己从海捉上来的蟹吃,龙舟队来到探访,他们就站在渔排外面迎接。

他今年34岁,小时候曾在渔排生活过一段时间,经历过闲来无事就与叔伯兄弟一起跳下海扒龙舟的日子。这天他们龙舟练习,昔日生活的渔排就在旁边,突然兴起,就提议一起到渔排找正在渔排聚会的亲戚。没有渔船,但有龙舟,一行十多人就这样浩浩荡荡地乘著龙舟驶去渔排,像旧时闲来就跳下水扒龙舟一样即兴。

水上人重辈分扒龙舟也有长幼之分

现代人视龙舟竞技为水上活动,属娱乐或运动性质。不过对鹤佬人而言,龙舟也有阶级之分。他们重视辈分,挑选健儿也要按照辈份来。龙船坐位有限,即使较年轻的来练习,比赛当日都未必有机会下船。“因为长辈辈份大过你,你就要听我(长辈)讲。你几唔钟意都好,你都无得出声。”李伟文说由当年练习龙舟、到安排每人的龙船位置,都要全听长辈的安排。他还记得小时候要与同辈份的亲戚兄弟争夺下船机会,能下船比赛已是身份象征。“年纪仲细,龙舟要有经验同力量,有得参与已经好开心。”忆起当年的龙舟,说起自己有份下船比赛,那种被长辈重视的感觉,李伟文仍喜滋滋的。

练习龙舟长幼有序,为龙舟祈福亦是长辈的事儿。每年大时大节,家中最高辈分的都会到大埔天后宫参拜,为家族求平安,而龙舟比赛也是祈福一环。“我哋出赛前,就会问问妈祖,掷一掷圣杯问吓成绩系点,有无咩需要注意,我哋想去报赛事,好唔好,今次呢个比赛赢嘅机会有几大。”李伟文说,为求心安理得,长辈都会到庙宇拜神,但现时科技进步,新一代都倾向相信数据及科学,现在已甚少再为龙舟祈福。

一群叔伯兄弟高声谈笑,新一代龙舟队员则站在一旁,恭恭敬敬。李伟文事后跟我们说:“佢哋(长辈)讲嘢,无人敢出声。”

“李氏宗亲会”何以改名“墨鱼仔”?

上一辈操练龙舟机会多,加上对健儿挑选有严格的要求,比赛几乎战无不胜。李伟文忆述:“我哋以前去到好尽,有呀叔试过冲完线晕咗。”现时的龙舟练习,成员们也会“博到尽”,练习后体力透支而呕吐也是等闲事。“水上人比较团结,一系唔做,去到最尾就会博哂老命。”努力换取成绩, 90年代李氏龙舟队获奖无数。

不过,近年的龙舟赛事中,渐渐不见李氏宗亲会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墨鱼仔”的出现,他们都是水上人、都是姓李,莫非李氏内讧?

原来老前辈们都退了下来生儿育女,由后辈接力,而新一辈未完全掌握扒龙舟技巧,因此近年成绩大不如前,由稳占金杯一席位,变成部份赛事无法晋级至金杯组别,所以改名是为了保存李氏宗亲会金门队的名声。他们一周操练三、四课,加强练习出战比赛,端午前后的龙舟比赛都会见到墨鱼仔身影。“用以前个名,一定要有头三名,而家连决赛都入唔到,人哋会问点解会咁?”李伟文担心外人的期望变相成为队友们的压力,于是在2014年成立一队新的“墨鱼仔”,是李氏宗亲会的原班人马,由年青一辈李氏叔姪兄弟为骨干改组而成,“到不久将来,实力足够后,可以争1、2、3名时,我哋可能会用返李氏宗亲会个名。”

墨鱼仔原名是“李氏宗亲会金门队“,队名叫“孖鬼”。问李伟文什么是孖鬼?他本来也想不起来,隔了良久,他突然记起:“以前每艘船都有自己号码,我哋成日问孖几孖几,鹤佬话嘅‘孖几’读出嚟系孖鬼,咁咪孖鬼啰。”

“全香港你唔会揾到其他龙舟得一个姓”

大埔李氏宗亲会金门队源自李氏宗亲会的其中一个支派,全队人都来自同一家族,同一个血脉,历史源远流长。据李伟文所说,当年除了李氏外,五姓中的苏、徐、钟、石都有专属龙舟队参赛,不过现时仍然以家族身分参赛的,只剩下李氏一族。

全靠族人努力维系,李氏龙舟至今仍将“龙舟血脉”流传下去。“起码我哋出去比赛嘅时候,人哋会知道,‘哗,呢班人全部都系亲戚’,喺全港揾唔到另外一队龙舟队全部都有血缘关系,全部都流著同一个太公嘅血。”李伟文自豪地说。正当其余数姓的鹤佬渔民龙舟队都无法维持时,这一队李氏龙舟仍能维系30年不变,的确少一点坚持都难以继续。

三代龙舟“叔叔打鼓、姪仔扒、叔公揸舵”

70年代未,大埔开始发展新市镇,加上元洲仔部分棚屋被拆,渔民大多被安排搬到三门仔附近的安置区居住。据李伟文说,大部分鹤佬渔民从90年代已由渔排搬至岸上居住,及后安置区大火,政府安置渔民到大埔太和邨、大元邨及富善邨等公屋,现时还在渔排定居的人已经廖廖可数。于千禧年代,仍在水上居住的渔民开始陆续上岸,不再靠捕鱼维生。亲戚关系因而变得开始疏离,龙舟反而成为维系感情的途径。

+1

靠龙舟流传家族历史

“近年长辈无咁活跃,后辈多咗机会落船,代与代之间关系可能好咗。”一艘龙船十多个位置,要令龙船跑起来,决不可能一个人成事,必须多人才能参赛,亦是龙舟健儿团结的最大意义。“而家剩返几个阿叔想玩,但系龙舟冇可能几个人玩,所以第三代、四代人会坐埋同一只船。”以往因为辈份原因,第三代的姪儿不能下船,现时却因为人数不足,增加了三代同船的机会。

“其实比赛胜负对我嚟讲唔重要,我想维系一班人嘅感情,如果唔系龙舟,我哋嘅兄弟情就会淡。藉著龙舟等新一代知道以前历史,我哋以前扒龙舟系点,点样喺水上生活,靠我哋凭记忆去同新一代讲返,联想起阿爸、呀爷原来系咁,然后了解李氏宗亲会嘅历史。”李伟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