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以古宅换地 山顶绿化地将改作建住宅 城规会咨询至下月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位于甘道23号的欧式建筑Carrick有逾100年历史,获评为一级文物。(区议会文件)

2015年,甘道23号百年大宅的业主和记黄埔与政府达成换地协议,将大宅交予政府,换取现址对面的绿化地,并将绿化地改为住宅用地。日前,城规会宣布将正式修订该计划草图,把该绿化地改划作住宅用地。民间团体一直反对该计划,认为计划破坏生态及景观,并指拟换地段的景观较佳,质疑并非对等交换。

蓝框地段为甘道23号大宅,粉红色标示则为对面的拟换地段。(区议会文件)

曾遭市民反对 翌年重提原方案

业主曾两次向城规会申请,计划于甘道23号非原址换地的发展。在2014年,和黄提出该方案时,城规会收到大批反对意见,和黄终撤回方案。其后于2015年向城规会重提原方案,并收到超过300份的申述,大部份是反对意见,亦未获区议会支持,惟方案最终获得通过。但当时未将相关“绿化地带”正式改变用途。

城规会上周宣布修订山顶区分区计划大纲核准图,并按换地计划,建议把甘道23号对面的“绿化地带”改划为“住宅(丙类)”用途,即最高可建2层的建筑物,高度不可超过主水平基准上260米,其最高地积比率为0.5。

古宅为罕有欧式建筑 近130年历史

位于甘道23号的欧式洋房Carrick于1887年建成,为本港硕果仅存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更是山顶区仅存的其中一栋19世纪大宅,于2011年获评级为一级历史建筑。其首任业主法兰些士(John Joseph Francis)对香港公共事务及医疗卫生作出的贡献,亦是当时古咨会委员评级的考虑因素。在1878年,法兰些士获港督委任调查拐带妹仔问题,曾负责拟订《拟设华人保良会专保护妇女及幼童章程》,及后促成保良局成立;并于鼠疫时期,担任洁净局抗疫委员会主席,控制疫情。

罗雅宁指,很多市民前往附近的香港仔郊野公园,因此该私人发展不只影响居民,亦损害公众的利益。(Wikimedia)

质疑非对等换地 促立法保护评级文物

美港联盟成员罗雅宁指,拟换地段的选址并不适合。“该绿化地段紧贴香港仔郊野公园,很多市民进入公园时都会使用。”建屋砍伐树木,不但破坏环境,对居民和公众亦造成影响。她指出虽然拟换地段的面积相同,但其景观较佳,价值比原有地段更高,质疑交换并非公平对等。“整个讨论并不透明,我们不知道政府与发展商如何磋商。”罗雅宁亦促请政府检讨文物保育政策。“文物政策已有很多年检讨,可惜政府一直没有修例。如果立法令评级文物受法例保护,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工程将带来害虫 影响生态

香港仔郊野公园关注组成员阮嘉善表示,香港仔郊野公园拥有很多珍贵的天然资源,亦是很多物种的栖息地,例如黑鸢(black kites)。除了该区居民及学生外,很多市民亦会前往该公园,它更是港岛区唯一一个适合残障人士的郊野公园。工程除了造成噪音及污染,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她引述当时渔农自然护理署的评估,指出工程会带来侵入性外来物种。

阮嘉善称,发展商以一级文物建筑,迫使政府作二选一的选择。“要么可以保育,但放弃绿化地;要么保护绿化地,但放弃保育……但我们并不认为需要这样的对立。”去年,关注组提出两个替代方案,例如改为交换原址北面土地,但不被采纳。“想出一些替代方案是为了提供更多可能性,但这个不应该是关注组的责任。政府有责任保护绿化带和历史文物,而非局限于二选一的对立。”

如是次改变土地用途之修订未能获得通过,将有机会推翻2015年时,和黄与政府间的协议。

一级文物建筑Carrick是山顶区硕果仅存的19世纪维多利亚式建筑。(Wikimedia)

市民现可于城规会网页浏览该草图修订,并于6月29日或之前,向城规会秘书作书面申述,表达对修订项目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