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春.山系婆婆1】山上起花园 行山友同乘凉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73岁的友珍十年间断断续续,登山开路,形成山上的半个家。(黄宝莹摄)

香港地,山多又地少,四成郊野及绿化地带,包围六成山下人的斗室,上山落山,渐渐成为山下人的一种日常。来往山头的常客络绎不绝,但设施贫乏,想在山上找个位置坐着远眺风光也是难事,靠政府拨款建设施需时长又未必得偿所愿。

于是,晨运客或山友因地之宜,落手落脚建造出山上的半个家。

担泥、擡废料、登天梯、掘去水道,瓦砖装饰石椅石台,诗词满赋石壁,立列林间,如家具。

可惜是,此半个家终究位居官地,如透露确实地点,山友或会被“抄家”,因此下文不会交代确实地点。

友珍以水井收集到的雨水灌溉,相当环保。(黄宝莹摄)

山系婆婆STYLE 
 
现在户外登山的女孩都叫“山系女生”,73岁的友珍也是百分百的山系婆婆。她穿衣自成一套风格,衬衫搭配绣花背心,戴格仔侦探帽或太阳帽,穿行山鞋,长雨伞作拐杖,背中型背包,内放水瓶﹑盛著热茶的保温壶﹑水果及干粮。

石璧有三四十尺长,活像山间的“万里长城”。(黄宝莹摄)
你看多漂亮!我建在这,让人不用到艺术馆也能看到艺术品。”

婆婆创作的艺术品

后来山上的半个家,自是出于友珍。十年间断断续续,登山开路,搭梯修梯,以水泥搭建了两层共约20呎长﹑约2呎高的石璧,风格统一,都是用波子棋或马赛克布置,砌出“各位行山友,早晨”七个大字。两层石璧之间以花圃相隔,并加建4张各有不同形状的巨型长石椅,2张圆台,2张小圆椅,连石璧上用毛笔写的诗词,也有小珠及磁片砌成的字句。石璧上挂有一幅幅她从艺术馆的书复制得来的画作,友珍说:“你看多漂亮!我建在这,让人不用到艺术馆也能看到艺术品。”

山友以马赛克砌出问候语,让山友不见其人亦如听其声。(黄宝莹摄)
圆桌设计,一个中学生试坐后很喜欢:“冬天大家可以坐近点,会暖些”。(黄宝莹摄)

这些设施,不只是艺术品,还示范了用者为本的建筑理念。其中一张半月形的石椅,围著一张圆桌而建,好看又实用,坐过的人说:“圆桌方便一班人坐在一起,有利沟通。”友诊说,“这里恰巧有个位置,就适合建圆形的,我便建了!”她随心的构思,却好像做到了无数伟大建筑师建筑的理念:将建筑融入环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记者𫍡异的是,她为每块石璧都预留了一条凹下去的小道,作疏导雨水之用,防止水土流失之余,也能储起雨水用来灌溉。

 

别人常问:“阿婆,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友珍一口客家腔大声笑说:“哎哟,我阿妈就系生到我咁,唔知点解钟意做呢啲!”

友珍常常擡水泥上这条山路。(黄宝莹摄)

 

但是友珍身高才5尺,究竟如何可以搬水泥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