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不友善城市】养狗不只个人喜好,还可以减轻公营医疗开支?

撰文: 梁雪怡
出版:更新:

去年11月,特首林郑月娥在其Facebook专页上传短片,提到港人除了关心房屋问题外,还发现“原来”有不少市民关心动物权益,而社会不时发生动物被虐待事宜,承认政府有需要在此范畴作更多跟进工作,期望港府未来更关心有关议题。
民间一直有声音,希望政府成立动物警察及《动物保护法》,维护动物权益,以及放宽公屋禁养狗的规定。但事实上,在林郑月娥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洋洋洒洒近50,000字里行间,没有只字与动物相关。

早前一只银狐犬“小白”堕海后获救,数天后却疑再被掷落街亡。香港没有“动物警察”,欠专门调查动物案件的专队。

咩人可以喺公屋养狗?

2003年爆发沙士疫症后,房屋署于公屋实施“屋邨清洁扣分制度”(及后易名为“屋邨管理扣分制”),列明公屋住户不得饲养狗只,违者会被扣5分,若住户于两年内被扣除的分数累积达16分,其租约将被终止。但房屋署同时实施“可暂准原则”,批准部分住户继续饲养在2003年8月1日前已饲养的小型狗只(体重少于20公斤)直至终老,但强调只属一次性措施。

直至2016年,争取放宽公屋户饲养狗只终出现曙光。动物权益团体“给狗狗一个家”(Give Dog A Home)宣布曾就公屋养狗条例首次与房屋署商讨,并获署方正面回应,指公屋租户只需注册医生证明,或可饲养伴侣犬。

房屋委员会于2016年的“检讨屋邨管理扣分制”文件指:“极需以狗为伴作精神支柱的租户所养的伴侣犬之外,公共屋邨一律禁止养狗。”

至于何谓“精神需要”?过往大众以为必须获得精神科医生证明才可获豁免,但房署在会议中厘清:“如租户有特别需要饲养服务犬或伴侣犬,只需连同注册医生的证明文件,就会酌情处理有关文件申请。”意即不一定要由精神科医生出证明,一般注册家庭医生也可以。

+7

养狗可以睇少啲医生?

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2001年的调查,有近八成饲养猫/狗的人会视牠们为家庭成员。调查访问了1000名15岁或以上的猫狗主人,在1000名受访者中,约七成是狗主,三成是猫主。日本一项研究显示,不论是公狗或母狗在与主人对望后,体内的催产素增加130%,男或女饲主体内的催产素亦提升了高达300%。(视觉中国)

有不少人听到公屋户要养狗,会认为“有得住,仲想养狗?”养狗就等于奢侈的喜好。也有些dog hater会质疑,人可以作为伴侣,那伴侣犬又有何用?据黄蔚澄、喻慧敏、倪子健于香港01撰写的《与动物相处:你不知道的好处》,与同伴动物互动,可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甚至间接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换言之,养狗不只是个人喜好,或可以减轻公营医疗开支?

上述文章的作者去年以网上问卷形式访问了近1000名市民,调查显示:

有饲养动物的受访者的抑郁及压力等方面的情绪问题明显较少,焦虑情绪亦较轻微。
有饲养同伴动物的受访者亦较为快乐,人际关系质素较佳,在朋友及伴侣关系中,更能感到满足。

同狗狗对望,释放“爱的荷尔蒙”

“同动物接触时,人会释放oxytocin(命为“催产素”的激素),会令人开心快乐,会平静下来,减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高级研究助理喻慧敏说。

作者之一、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高级研究助理喻慧敏指,不少研究都显示人能透过与动物互动,改善心理与生理健康,她说:“同动物接触时,人会释放oxytocin(命为“催产素”的激素),会令人开心快乐,会平静下来,减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日本麻布大学动物行为专家菊水建史与其团队的研究显示,人类和狗狗相互凝视,会分泌催产素;相反,即使是人类从小养大的狼,当它们凝视主人时,主人尿液中的催产素水平也没有变化。催产素俗称为“爱的荷尔蒙”,催产素水平会影响抑郁症、焦虑等精神疾病,因此催产素未来有可能成为这些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同伴动物或可节省20亿英磅医疗开支

养狗的人,他们平均步行时数较多,对身体亦相对健康。(梁鹏威摄)

德国、澳大利亚及美国都有将饲养同伴动物的相关问题纳入人口普查当中。结果显示:

有饲养动物的受访者的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看医生的次数亦比较少。
特别是养狗的人,他们平均步行时数较多,对身体亦相对健康。
美国心脏学会在2013年的科学声明中指出,人类和同伴动物,尤其是与狗儿的互动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英国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于2016年计算出同伴动物每年可为英国的医疗开支节省超过20 亿英磅。

独居长者养狗可预防抑郁?

统计处的人口推算报告指出,香港的人口老化情况在未来20年亦最为急速,65岁以上长者将会增加超过一倍。据政府统计处早前出版《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主题性报告:长者》,长者独居情况愈趋明显,有逾15万名独居长者,占整体长者人口约一成三。美国、香港、日本及荷兰等地都有研究显示,独居长者有比较大的机会出现抑郁情绪。若其身体状况转差,自杀风险亦会增加。

安老事务委员会提出应推广健康生活模式,以改善长者生活质素,并减低他们出现老年疾病的机会。如何能够令长者晚年过得健康快乐?国际老龄问题联合会则指出,长者和同伴动物互动,是建立长者友善社区的一环。容许狗狗成为长者的伴侣,又是否其中一个方法,助长者建立健康生活,甚至减轻公共医疗开支?

除了促进长者的身心健康外,喻慧敏指,狗狗亦能改善隐闭青年的社交障碍,她说:“人与人相处复杂一点,不知人在想什么;狗则是没威胁性的动物,同时对人有反应,令人感到被需要、被接纳,自然会增强自信。”

“01社区专题”下周将推出《我城爱不爱狗?》系列专题,看看我城对毛孩有多“友善”,敬请留意。

参考资料:

Gullum, R. F., & Obisesan, T. O. (2010). Living with companion animals,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a U.S. national coh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public health, 7, 2452-2459.
Headey, B., & Grabka, M. M. (2007). Pets and human health in Germany and Australia: national longitudinal resul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02) 297-311.
Levine, G. N., Allen, K., Braun, L. T., Christian, H. E., Friedmann, E., Taubert, K. A., . . . Lange, R. A. (2013). Pet ownership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May 9).
Headey, B., Na, F., & Zheng, R. (2007). Pet Dogs Benefit Owners’ Health: A ‘Natural Experiment’ in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7(3), 481-493.
Oka, K., & Shibata, A. (2012).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og walking among Japanese dog owners.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9: 786-793.
Chi, I., & Chou, K. L. (2001).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Chinese people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2(3), 231-52.
Chou, K. L., Ho, A. H. Y., & Chi, I. (2006). Living alone and depression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10(6), 583-91.
Miho Nagasawa, Shouhei Mitsui, Shiori En, Nobuyo Ohtani, Mitsuaki Ohta, Yasuo Sakuma, Tatsushi Onaka, Kazutaka Mogi,Takefum i Kikusui.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Science. 2015.(348):333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