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邨入伙】搬屋引爆潜藏压力 社工倡设恒常驻邨入伙支援服务

撰文: 谢慧心
出版:更新:

现时公屋申请突破28万大关,平均轮候时间为4.6年。许多获配公屋的家庭,在轮候期间其实过著怎样的生活?
居于㓥房、长工时是许多轮候公屋家庭的共通点。而家庭、经济及情绪问题或在此时不断酝酿,“上公屋”表面看来纾缓住屋需要,但同时,搬屋、迁入新社区的压力,反而引爆潜藏家庭问题。
早于2007年,社福机构与房委会已于天水围天晴邨试验新公屋支援服务,透过及早识别搬屋入伙家庭的需要,转介有需要家庭至社会服务。有社福机构期望,政府可于每条新入伙公共屋邨设立恒常驻邨支援服务,避免“上公屋”反成触发基层家庭问题的“爆煲点”。

位于观塘安达臣道的安达邨及安泰邨,是近年九龙市区新落成的最大型公共屋邨,人口达48,000人、共17,000户。前文提及单亲妈妈关女士,去年9月入伙安泰邨时遇到不少社区适应问题,但在新屋邨支援服务社工队协助下,逐渐安顿新生活。

仍在赶工中的安泰邨。(吴钟坤摄)

社区营造 由零开始
 
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赛马会新屋邨支援计划始于2016年,在安达邨与安泰邨提供入伙支援。计划服务经理刘慧琪指,较早落成的安达邨现已入伙逾95%;去年中入伙的安泰邨,11座现落成4座,预计其余7座将于四月底至五月中开始入伙程序。“现在我们在安达邨招募100个街坊过来帮安泰邨,如带社区导赏团。他们在这社区生活,哪间店便宜一点、邻里网络等等真的好清楚,由他们来做最适合不过。在社区导赏团,甚至有街坊会介绍邨内哪里看日落最靓。”
 
这些经验,都是由日复日的生活累积过来。“上楼之前,没想过搬屋那么复杂——哗,原来个街市下年先有?阿女要转校,原来上公屋几个月前就要转㗎?”适应新社区本已不容易,搬屋对基层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不少,尤其现时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据社工队的观察,许多家庭居于㓥房多年,也有寄居朋友家、老人院,也有刚出狱的人士。新公屋入伙,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家庭汇集,带来了人,也带来了背后酝酿的问题。

刘慧琪说,在安达邨曾有一个案,入伙三个月后已有欠租,遭房署要求收回单位,“那位女士跟我们的社工说,曾经问过女儿,如果跳下去会怎样。”幸好接触到社工队的支援,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社工队在安达邨和安泰邨推行新屋邨支援计划的设计,让街坊早于“入伙简介会”时已接触社工,他们初步识别有需要家庭后进行家访,最终希望如“急症室”般,将这些家庭转介社区内的主流服务,协助过渡因上楼而引发的经济、家庭、情绪、子女管教等问题。

社工刘慧琪与社工队在前年安达邨入伙时,已驻邨和新入伙居民一同“开荒”。(吴钟坤摄)

2017-2019年落成公共屋邨

公共屋邨 预计建成单位数目
柴湾连翠邨连翠楼 300
观塘安达邨 5,700
观塘安泰邨 1,400
深水埗苏屋邨第一、二期 4,100
葵涌葵翠邨 900
东涌迎东邨 3,600
屯门欣田邨第一、二期 4,700
油丽邨第七期扩展 500
秀明道 500
长沙湾副食品批发市场 3 号 1,300
深水埗丽智邨 3,900
石硖尾邨第三、七期 400
沙田硕门邨第二期 3,000
东涌满东邨 3,900

资料来源: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2017-18至2021-22年度公营房屋建设计划》文件附件一、传媒报导

安泰邨的入伙简介会。(图片由机构提供)

入伙简介会 无标签建立关系

一个新社区的诞生,邻里网络是灵魂所在。由哪里开始认识最好?以天水围经验发现,入伙简介会是理想的切入点,“那是最无标签的形式接触社工”吴家驹说。由房署主理的入伙简介会,会替居民办理入伙手续、签约、交租、睇楼、取锁匙等,“我们与房署合作,让入伙简介会成为必经一站,让社工介绍社区资讯、搬屋遇到的问题等。街坊亦会取得我们的联络电话。”刘慧琪指,在他们的个案中,大部分从未接触过社会服务,入伙简介会是首次认识社工的机会,最初都由借车仔搬物、参加社区导赏团等不同的社区活动开始,“希望透过不同平台,让他们聚在一起,在不同的活动认识,互相帮助”。有需要的家庭会作进一步家访,主动提供“驳脚”的服务转介。

让街坊发声

社区营造,不止于解决家庭问题。街坊是新社区的用家,住进后自然会发现社区设施甚至规划的问题。最近社工队与居民办了一次签名运动,争取中银在邨内的柜员机旁加设打簿机,因为区内许多长者需要每月打簿看生果金有否过户,要他们步行半小时到邻邨打簿,街坊认为难以接受。“我们做了签名运动,下一步会跟街坊倾那些签名应交到哪里。”刘慧琪说,不同的街坊有不同强项,有的特别关心社区规划、有的关心福利政策,长远希望发掘街坊的长处,协助他们为屋邨事务发声。“社区营造若在开始时做得好,对他们往后的生活影响会很大。”

好希望政府将新屋邨支援变为恒常服务,可以按新屋邨的人口比例,每邨成立一队约3至5人的社工队。
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服务总监(家庭及社区) 吴家驹

房社合作 倡入伙支援恒常化

吴家驹表示,从多条新屋邨入伙的经验,都可见入伙支援对居民有很具体的帮助,“整个业界都好想政府将新屋邨支援变为恒常服务,可以按新屋邨的人口比例,每邨成立一队约3至5人的社工队。只首3年有服务太短,因要落地生根,再做工作帮助居民适应和转介个案,若有5年为佳。”他表示,业界已透过不同的渠道与政府洽商,至今未有定案。
 
至于服务资源何来,他表示业界认为应来自社署或房署,“因为要解决的,有人的问题,也有屋的问题。若打不通房署的关口,不与屋邨管理去理顺沟通,我们入屋探访都有困难。”而“房社合作”,或许是可探索的第三方案。

路直路弯,如何走下去,选择有时可以有人帮上一把。(吴钟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