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推行山径成旅游点 环团忧垃圾更多 钱应放环保教育

撰文: 黄泳桦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锐意令香港成为宜居城市,惟多个环团批评新一份《财政预算》轻视环境保护,其中一项措施为推广绿色旅游,完善本港热门及具旅游潜力的行山径的配套,有团体忧心郊野变得人工化,人流及垃圾均超出负荷,破坏生态。另外,政府拨10亿元予乡郊保育办公室、于政府建筑物设置可再生能源设施,以及处理海上垃圾,团体指拨款过少,根本不足以解决问题。

政府为屯门径有部份路径铺上“天然文化石”,曾惹来行山人士指好心做坏事。(“香港初级行山之友”群组图片)

完善行山配套 环团指应有限度发展近日,屯门行山径的栏杆补髹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新油漆,有游人大赞“彩虹栏杆”生色不少,特意来“打卡”,亦有人批评过于花巧的人工建筑,不配合自然环境,希望适可宜止。对于政府拨款3.96亿元推动旅游业,其中包括推广绿色旅游,并提出“完善本港热门及具旅游潜力的行山径配套”,地球之友同样忧虑,指原生环境已经很美,不希望山径变得过于人工化。即使要展开工程,亦应以游人安全为前题,及有限度进行,例如修葺损毁的山径、及翻新破旧的码头。

绿色力量《香港郊野垃圾调查》指郊野公园最常有的垃圾是纸巾及食物包装袋。(资料图片/林绮琪摄)

港人环保意识低 一年3千吨垃圾 地球之友又称,担心行山径发展成旅游景点,或会为郊野公园带来难以负荷的人流及垃圾,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近年,不少人选择行山作消闲活动,据渔护署资料,2017年已有1,300万游客到郊野公园。同时,游人亦为郊野公园带来3,400吨垃圾。即使渔护署于已将郊野公园山径内的553个垃圾桶全部移除,鼓励市民行山要“自己垃圾自己带走”,惜郊野公园依旧遍布垃圾。地球之友倡议,政府须在发展及保育中作出平衡,应从中拨款于教育层面,如向游人推广“自己垃圾自己带走”,为学校及团体的郊游活动负责人提供讲座,及派员在各热门的山径起步点作出提示,以纾缓游人增加为大自然带来的冲击。

香港的海洋垃圾问题严重。(资料图片)

拨款太少 难解决海上垃圾本港海洋垃圾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根据政府统计处,2017年,4个政府部门合共收到约15万公吨海上垃圾。

《财政预算》根据《施政报告》预留10亿元予乡郊保育办公室,并于政府建筑物设置可再生能源设施,又提出以800万元处理海上垃圾问题。地球之友指相对于其他以数十亿、百亿元计的项目,环保的比重只是九牛一毛,反映政府保护环境不够决心。他们估计,800万元只足够稍为提高现时海事处派出船只在香港水域清理海上漂浮垃圾的频密程度,未能针对问题核心,源头减废。故此,地球之友提议于教育及宣传上,海事处应该为所有海事从业员提供保护海洋的职业培训,加强他们防止垃圾流入海洋的意识。随著垃圾征费快将推行,碇泊区和避风塘内,亦应停泊提供分类回收及弃置垃圾设施的船只,方便收集船只的生活垃圾。至于海洋生态方面,大量海洋生物及海鸟因为吞食海洋垃圾影响健康甚至死亡,应拨款予专家提供救援服务及作出相关研究。单是以上措施,保守估计需要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