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儿童游乐场设施源于街童泛滥 首个游乐场竟变成红灯区?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今时今日的香港,不管公营房屋还是私人屋苑,新市镇还是闹市,儿童游乐场都是必不可少的社区设施。有没有想过,香港什么时候开始兴建儿童游乐场?

单身男人充斥战前香港

二战前的香港人口结构,原来一直男多女少?自1841年香港开埠后,吸引大量单身青壮年男性劳动力来港工作,包括苦力及建筑工人,参与维多利亚城(今中西区及湾仔区)的建设。殖民政府每10年一次的人口统计显示,香港人口一直上升,直到战前的20世纪30年代,总人口有84万。不过,人口结构显示,青壮年人口(16-64岁)占社会绝大多数,约57万。而由于香港属移民社会,来港谋生的多是壮年男性,战前香港人口的性别比例,亦一直失衡。1911年香港人口的性别比是184.4(性别比多于100,表示男多于女。);1921年是157.9,直到30年代下降到134.8。

换言之,战前香港一度单身狗横行。但是,20世纪开始,移民陆续以家庭单位来港定居,而非像以往单身男性来港谋生。《1931年香港人口普查报告书》指出,新移民起码要携眷在香港住上一段时间。丈夫在港谋生,妻儿留在老家备受冷待。

+1

街童导致儿童游乐场诞生

举家移民到港工作,香港开始浮现儿童失学、贫穷,以致街童现象出现。当时社会人士尝试找寻方法处理。1928年,九龙居民协会召开年会,协会代表、土生葡人布力架(José Pedro Braga)邀请洁净局(市政局前身)华人代表曹善允,研究寻找土地兴建儿童游乐场事宜。当年香港主要的康体设施,分别位于油麻地京士柏、铜锣湾加路连山路及跑马地快活谷,不过针对成年人为主。

未有政府及社会服务团体出面主持兴建儿童游乐场前,由商人李宝龙兴建,位于西环的太白楼,是香港史上首个游乐场。虽命名为游乐场,太白楼的客源仍是成年人。园内设有小池塘及施转木马,中西合壁,是塘西(石塘咀)召妓的公子哥儿,与妓女的游玩地方。

1929年,殖民政府承接曹善允的研究,宣布成立“游乐场地委员会”(The playing fields committee)。辅政司修顿任主席、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麦花臣任值理,曹善允、罗文锦、布力架皆为委员。两年后,上环卜公花园运动场及湾仔运动场分别落成。

1934年,儿童游乐场协会成立,配合政府觅地建游乐场(包括太平山花园、湾仔新填海地、何文田至九龙塘一带的空地)。协会管理总共6个游乐场地,各场地亦陆续增设足球场、排球场。日间开放予小童及没有运动场的学校,晚间开放予一般市民。其中湾仔新填海地的场地,命名为“修顿球场”,旺角的一个运动场,命名为“麦花臣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