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荃湾手造入榫木櫈爆红 70年代曾风光:政府收舖建朗豪坊

撰文: 黄泳桦
出版:更新:

“手作仔,做到先有,唔好意思。”82岁的龙太一脸歉意送客,与老伴龙伯继续隐身于荃湾工厦,亲手制造入榫木櫈。一张仅卖百多元的木櫈,须花一两天时间制作。
近日网上传出老店结业消失,大批客人涌至支持传统手艺,十多张矮櫈一扫而空,仅余数张高櫈。惟两老身体欠佳,未敢接下一张订单,“我好怕客人追单,要慢慢做。”龙伯亦答不上什么时候有木櫈,每做一会就要闭目休息,“唔系我唔想做,它(身体)会叫你停的。”着客人农历三月后才来。幸得到冒名而来的客人体谅:“最紧要保重身体,半年、甚至一年我们也会等。”

12月,龙伯吃力地推着木椅送货,幸得好心年轻人帮忙,并送他回工场。龙伯说:“他惊讶有手造木櫈,说他是记者想访问。我们一直没宣传,都是低下阶层生活,我们都不需要竞争,也没有竞争了。”

老夫妇靠卖凳 百几蚊度日

当老店结业、传统手艺消失前,传媒的镁光灯照耀下总引来大批人“凭吊”,是起死回生还是加速死亡?龙太看得淡,不求名利,“只是这几多天多人,以前也没人来。卖得出就吃饭,卖不出那几天就吃粥啊,少有少吃,没所谓了。”一阵子的热潮或许来得快,去得更快。早在12月已有媒体报导,只是未冠上“结业”一词。

她指一个月管理费$800,老伴身体差,一张卖百多元的入榫木櫈,须花一两天时间制作。有时几天才得一百几十收入,早上吃个面就一天,龙伯搭嘴:“那就去二坡坊的巷仔买,12蚊两斤菜心吃。”

龙伯指这堆木材用光了,或许就结业。

该手制入榫木櫈店隐身于荃湾工厦,没有招牌、电话和宣传,连店名亦欠奉。由一块木板至一张木櫈,选料、切割、入榫、打磨、上油均是两老一手包办。年近九十的龙伯指着身后一堆木材:“用完就未必做,唔知做到几多张啦。”就这么一句传开,这几天客人却络绎不绝,一小时内,至少7、8个客人上门,隔着褪色的红铁闸探头问:“仲有冇矮櫈卖呀?”龙太忙于招待客人:“没有了,昨天有个客说开会有买走所有矮櫈。”

直至昨天(2月2日),店内只剩6、7张20吋以上的高櫈。

本来木櫈产量不多,两天内只剩少量高櫈。

一息尚存 也会造櫈

每每客人问“什么时候有?想下订单。”龙太一脸不好意思,只道:“做到先有。”她拖着隐隐作痛的右脚把客人送到闸前,诚恳道歉:“唔好意思,手作仔,做唔切。唔好意思。”

龙伯指现时身体欠佳,用仅余的长木板制造最后三张长櫈,要农历三月后才有时间造普通木櫈,“精神好就每日做8小时,精神不好就做到5小时。”两老现时不敢接下一张订单。客人提议留下联络电话,有货通知,龙伯才拿出一叠白纸,任由客人填写。

龙伯精神欠佳,闭着眼闲话家常。

“一答应就会打电话来追,我做不到,我要慢慢做,好多工序,好花心思。”龙伯的腰不好,坐在自制的有辘膝椅,还得花数秒才拿到工具,呢喃道:“没有时间了。”客人涌至,是开心还是压力?他摘下眼镜道:“唔系我唔想做,是它(身体)会叫你停的。”龙伯不时要靠着墙,闭目休息,他笑言这是“发鸡瘟”(打瞌睡)。

身体如此差,何以如此坚持?龙伯少有地大声道:“问得好,我只要一息尚存,我都会靠自己生活。”造櫈也只做人,他说反正任何人都逃不生老病死,自己也行将就木,不求什么,“我只有生果金,不是照样过了二十、三十年?福利署(社署)打来问你现在点?我说都几好,卖櫈仔都有百多元一天。”

龙伯说:“那张櫈(图左)由回归坐到现在,亦稳如泰山。”

店主有心无力 叹青春不再

造櫈不用一口钉,一櫈可坐十数年。龙伯没有为意手指早已凹陷,挑起一盏黄灯,继续开动40年历史的机器,低头钻木,手一拨木屑,已走过半个人生。龙伯遥手一指:“那张櫈由回归坐到现在,亦稳如泰山。”

两老常说入榫木櫈是“古老嘢”,像他们的“古老人”才会做。“客人多是上年级的低下阶层,年轻的嫌你古老,古老人贪佢稳固,年轻人觉得不新潮,唔靓。”

香港的工业曾扬威海外,龙伯亦有风光过,“70年代,我有间店在上海街534E,政府收了说要兴建朗豪坊,波斯湾战争那年(即1990年)就搬来荃湾,人总要生存。”后来没再挂起招牌,这间无名店于荃湾隐世近廿年。为什么?他只回两句:“想当初,就绿柳婆娑。忧提起,提起时都泪滴满江河。”表明不欲提起过去。

半生归来,手艺又再得到注目,客人中不乏年轻人,得到欣赏是开心还是压力?“没有压力,卖完就罢了。”龙伯慨叹青春已逝,有手艺也没光阴,他道:“花木逢春又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没有所谓满不满足,都大半生了。”

龙伯说:“人生是在旅途上,你总要不断向前走,有时未必有一天过得舒适。只是到我们这个阶段,做事倒是没有束缚,慢慢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