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史迷】外号“历史hard drive” 80后自研港史、开团闹市探古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温佐治的facebook有张他穿长衫马褂的相片,相中他的右手放在小木柜上,木纳地站着被拍下,像个被封印在旧照片中的古人。若生于清朝,他大概是穿官服在翰林院做事的进士。这生于现代的80后青年精通声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熟悉许多本地历史习俗;三年前与中学老友创立导赏组织,每月举办公众导赏活动,带港人在闹市探古寻秘。
他全年忙着看神佛诞出巡、祭天和各围村的太平清醮,觉得这些传统活动太好看,让他几年来也不愿离港,要在香港“观光旅游”。朋友称他“历史hard drive(硬碟)”,脑内储存大量史料,随口也讲得出香港典故或旧人物,一个80后为何独爱香港历史嘢?
摄影:陈嘉元、吴钟坤

温佐治洋名为George,中学读英中名校,上中文课却最专注精神。初中老师教音韵学,他兴致勃勃想深入研究,可惜老师不是声韵专家,不能深入地讲解,于是他买了大量相关书籍自学。但发现内容全是大学程度,这初中生自习难懂。

当时他天天追看电视热播的《妙趣广州话》,对有份亮相的粤语正音教授何文汇印象深刻,他看节目看书后一有疑问就发电邮请教对方。何文汇那时是中文大学教务长,教务繁重仍一直与这初中生电邮来往,教晓少年正音正字。

声韵学是冷门学问,温佐治记得有年学校门外贴了“沙田区校际粤语正音比赛”,老师觉得学生胜算不大不希望他报名参加。“老师不知道我已自习了很多正音知识,胸有成竹的。”后来温佐治坚持组队上擂台,斗快讲出某一字的声调,或问其他声韵知识,他都最快按灯抢答,最后赢得冠军。(陈嘉元摄)
+5

历史发烧友公开试却得个D
他饱读的声韵学是古代文人的基本功,连同文字学、训诂学都读通,就能看懂四书五经。但古代语言只是温佐治的兴趣之一,高中后他熟读香港史,自此渐变成港史专家。“老师讲完香港有四大民系鹤佬、蜑家、围头和客家就语毕,但很少再讲更多他们的聚居点。”温佐治说。历史教科书中仅几页提及的香港史他最感亲切,他觉得可惜的是港史从不是公开试的考核重点。

他对历史科正规课程不感兴趣,高考那叠古代交通史、制度史、宗教史笔记厚厚,他看到就困。“中国5000年历代治乱史感觉离我很远。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现在可真实看到的古迹古物真系唔多个,我读时感受不深。” 同学以为他“逢考试必唔温”是吹牛扰敌,认定这历史爱好者肯定坐A望B,最后却得了个D级成绩。“我的兴趣不是研习应试秘技考历史卷,而是自己看书看资料,找寻段段历史。历史无分大或小或是否珍贵,而是对我来说有多贴身。”

其他文章:【影片】清装打扮男人出现尖沙咀闹市 难道穿越时空回到未来?

温佐治中学年代已在行“万里路”,从课外参考书看到什么有趣的香港历史,他便会亲身找出这地方或去看古迹。(陈嘉元摄)

大学钻研古籍 在港四处“游历”

虽无缘考入中大追随在电邮来往多年的何文汇教授,温佐治考进城大中文系后,终能尽情翻经念诗,找古籍研究细读,而且边读边行,课余四处探古溯今。后来中学母校找他开团带师弟妹考察屏山游古迹径,他说一直以来学生读历史背书上课很离地,很少机会真正“接触”历史。因此他每次开团也准备充足,“好留意自己的讲解内容,可能就是其中一句说话触动了其中一个学生,让他/她对历史有兴趣,想钻研下去。”

他想让人明白历史可以好贴地和亲近。于是,三年前与几个中学老友办了个导赏组织,叫“程寻香港”,希望透过每程导赏团,向参加的港人分享这城的地区历史故事。

其他文章:【满族文化】爱新觉罗后人决心保留传统 留辫著衫食饭统统要讲究

组织内其余三个成员各有正织,温佐治因为太爱看历史古迹,希望随时能去追看,故以freelance在大学做兼职研究工作,亦闲来帮朋友办推广赚外快。(陈嘉元摄)

“从不带人去看隐世秘景,历史就在生活旁边”

因为大学的“游历”经历和带过学弟妹,他在办导赏组织之初已掌握了不少路线,诸如上环庙宇、香港填埸、沙田围村等。本来理应很熟悉,但他发现自己依然未把历史挖到底,“例如我找到中环街庙的历史,还有很多旁枝往事未知要探究,至今仍未看完。”他们的导赏团路线层出不穷,但他从不以寻幽探秘作招徕。“我从不带人去看什么隐世秘景,因为历史故事就在我们每日生活旁边,是未被发掘或不知道而已。”

本月他们的导赏团主题讲中环的古迹活化项目,带人看旧中环街市、主教山、吉士笠街唐楼群遗迹等。这些争议“景点”虽人所共知,但月初开放报名不足三小时已满额截止。“近年社会讨论保育,港人对自身历史愈来愈重视,开始讲‘本土意识’,大概从十年前天星和皇后码头拆掉,大家重新关注这些旧人旧事。”

他有份创办的“程寻香港”既自发又有个推广港史的使命,他说:“每月一团,最多带25人,去到现场一人收50元,还有些会临时甩底,你见我们不是为赚钱。”(吴钟坤摄)

转做freelance方便追看各区节庆

何谓本土?“每个人关注焦点不同。我是真正走入去睇一些本地传统习俗。”温佐治说港英殖民政府说香港1841年开埠是个小渔村,但有许多地方历史被此说法忽略。“香港有些村落由宋朝定居至今,世世代代都在香港,是真正本土人,他们很有归属感,才依足传统──即使活在今天香港,但仍可在他们的节庆看到一个传统中国社会,家族聚在一起做一件事。”

为了看这些大型祭天、神佛诞巡游等,温佐治宁辞去大学行政全职,转为freelance自由身,方便一年12个月追到各地区的节庆现场欣赏。“正月围村有点灯啦,去看仪式的寓意,二月有观音诞,三月天后诞在十八乡巡游很有看头,很多地方亦有大型隆重庆典,应该全港放假庆祝的,然后新历3月前后的宗族春祭……”他一路数到农历七月各区看不完的盂兰胜会,还有年底各围村几年才办一届的太平清醮。“你看过就会赞叹香港仍保留到如此完整的风俗,内地因为经历文革什么传统也被洗走。”

围村人或乡人没当他是“游客”,吃盆菜或巡游也请他加入。温佐治自言在多年来在“感受历史”。“讲得好听点,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有多少人重视过?一些历史风俗遗留下来的乡土人情无法在图片说明的,这些情感要现场亲身体会。”

下集:记者说他像古代在翰林院文人进士,他却说古时能服务朝廷的都是科举成绩优异的士子。他尊崇一些清代覆亡后流落香港的“遗老”,近几年四处找寻他们100多年在港的足迹,请看下集:【港史迷】清代遗老百年前逃港卖字 隐世墨宝喺边度?

温佐治(右四)当年几乎游遍闹市与离岛,但他说至今带团仍每次有新事物发现,让他和成员发展不路新路线,这夜是他首次夜晚带团看都市霓虹招牌。(吴钟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