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异想】香港曾拟建维港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如何“打赢”?
小学常识书已让我们熟读:香港岛与九龙,相隔一个水深港阔的维多利亚海港。
大概不少港人也曾想过,为何我们不建一条桥梁跨过维港呢?我们这想法并不孤单,原来上个世纪,港英政府和商家在不同年代均提出过兴建跨海大桥渡港的想法,为何最终总没有成事?
20世纪初已有建桥想法 用汽车渡轮为减开支
据政府档案处资料,香港早于1902年便有船政官提出兴建一道连接香港岛以及九龙的跨海桥梁。1924年,为应付日益增加的跨海交通需求,政府委任港口发展顾问工程师作出相关研究——《香港港口商业发展报告》提出发展汽车渡轮不需花费大量公帑,是解决跨海交通问题的最佳方案。其后,政府在1928年为汽车渡轮服务作公开招标。
1948年英国城市规划师阿伯克比爵士(Sir Patrick Abercrombie)在《城市规划初步报告》中提议兴建隧道或桥梁让车辆往返维港两岸。1951年海港渡轮咨询委员会建议政府考虑建设过海设施。政府接受委员会的建议,开始进行有关设施的可行性研究。
维港跨海大桥初建议:兼容行人单车 较便宜而“领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的经济日益蓬勃,而来往港岛及九龙的交通渐渐供不应求。翻查报章,香港便是在1950年代开始有兴建隧道或桥梁过海之“争”。
1956年,与会德丰有关的夏利文置业公司向政府提交跨海大桥的详细计划,由摩理臣山道渡海达尖沙咀漆咸道,桥长约8,760呎,阔28.5呎,桥分两层,均为单行线,两边其一为行人道,另一为电车及单车之通道,离水面170呎。大桥造价1亿5,200万,较兴建海底隧道便宜900万。
另有私人公司建议从坚尼地城建桥至深水埗,由薄扶林道、士美菲道、域多利道等三处进入,越过硫磺海峡达青州岛,大桥跨过维多利亚港经昂船洲到达深水埗,估计长度达12,500呎。
相关的讨论一直议而未决,亦乏政府财政支持,不过政府一度保留摩利山地皮作建桥之用。
与夏利文置业公司主席同为一人(报载为区博)的维多利亚城市发展有限公司,在1961年再提交海底隧道及跨海大桥的建议,两者地点均在铜锣湾避风塘与红磡新填地,而该公司主席初时较倾向跨海大桥的方案,因为建造及维修成本较低——跨海大桥造价为2亿3,600万,而海底隧道则为2亿8,300万;预计跨海大桥14年可归本,海底隧道则要16年。
转捩点:1963年 政府指桥梁或造成航行危险
不过,政府在1963年提出,桥梁附有400呎高塔,天气恶劣时,将危及在港口上空回旋的飞机(当时香港机场仍在启德);在能见度低时,亦会增加降落的难度;政府又指,桥梁遇上台风可能有危险、也会对港内船只航行造成困难。政府最后接纳兴建海底隧道的方案。不过,政府并没注资支持隧道兴建,由维多利亚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自行购地及集资。1969年4月海底隧道公司和劳埃德银行在伦敦原则上达成协议。劳埃德银行会提供刚好超过2亿元的贷款去建造过海隧道。过海隧道最终于1972年落成并启用。
今天的政府会拨数百亿兴建大型基建,与当年的政府大相径庭。当年私人公司愿意投资兴建,某程度上是预见到隧道的实用性,知道一定会“回本”,不像今日政府用完900亿兴建高铁,才跟市民说无法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