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引入卡啦OK机第一人 一手包办K碟MV 80年代年赚七位数

撰文: 陈芷慧
出版:更新:

“开第2间分店时,刘嘉玲和梁朝伟帮我剪彩。”卡啦OK Big Echo老板娘刘丽萍(Apple姐)忆述90年开K场的威水史。“当时剪彩太多人,黎明都行唔到埋嚟。”多年后她依然说得直率。80年代香港还未有“卡啦OK”这个词,是Apple姐从日本引入。这个女人,眼大,野心更大,从引入卡啦OK机、卡啦OK酒廊到卡啦OK场,她永远是跑得最快的一个;她亦捧红过容祖儿,可以掌控一首歌与歌星的生死。

偶遇神奇盒子 全港第一人从日本引入

Apple姐原本在黄页做广告销售经理,23岁便自立门户开广告公司。某次到师兄的公司谈生意,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盒子。“我问他是什么来的,他说是卡啦OK。我还问‘卡咩哗?’”80年代香港还未有“卡啦OK”这个词语。师兄说:“唱歌㗎,你试吓!”盒子原来有一个名堂,叫八轨带卡啦OK(karaoke)机,将卡啦OK碟放入机内会播放音乐,却没有画面,要自己另外看歌词唱。唱歌的时候,盒子还会“闪吓闪吓”,“唱完又会畀分你”。师兄问Apple姐:“日本人叫我同佢做呢个生意,你有冇兴趣?”

1986年,二人就在北角城市花园商场开舖卖卡啦OK机。全城独市,零宣传,客似云来。“香港以前,你做一样嘢好容易,唔使靠街客,一个介绍一个。”飞图唱片老板叶志铭、张德兰等明星都来捧场。后来日本开始流行镭射影碟LD机,她又进货,“以前香港得国语碟外语碟,唱嚟唱去都系《Love Me Tender》。”

70年代由日本人发明的卡啦OK机。(网上图片)

有机但没有卡啦OK碟  自行购买日文改编广东歌版权出碟

她誓要出版全港第一只广东卡啦OK大碟。她想到有很多广东歌改编日文流行曲,于是主动找日本宝丽金合作,人家给她公司的音乐库,她每天边工作边听歌,把有改编成广东歌的挑出来。“第一张碟歌全部都系我拣,好辛苦拣咗28首,好记得有《忘不了你》(谭咏麟)、《痴情意外》(陈慧娴)、《贪贪贪》(陈慧娴)、《让一切随风》(钟镇涛)、《风继续吹》(张国荣)等。”至于那些中文字幕,是人肉按节拍上色。“卖千几蚊一只碟,我试过一日卖过千只。”

当时唱片公司连版权都不知道什么一回事。Apple姐自行找律师做顾问,又参考美国的法例,“通常100蚊美金,我话‘你收呢个就啱㗎喇!”她又买了宝丽金、华纳、华星等唱片公司很多歌的版权,“慢慢等住出碟。”后来飞图有样学样出卡啦OK碟。“佢哋冇买版权,后来才有版权条例,飞图都只系赔咗几十万,早知我都赔,我买版权点止几十万。”

向华胜替她找来王晶执导MV:“李嘉欣、刘德华、叻哥、张敏帮我拍MV,以前好犀利。”后来唱片公司才自制MV,“最衰汤正川 (前华星唱片公司总经理),佢揾𠮶啲‘环宇风情’片,唔使揾明星做MV。后来宝丽金就揾歌手自己拍返MV。”

最初的MV都是找模特儿或新人演出,后来宝丽金带起找歌手自己拍MV。(网上图片)

此系列其他相关文章:

【我是歌手】点解唱K文化没落?K场负责人:因为港人不再爱广东歌【我是歌手‧片】香港人很怕丑 单人K房会否成为本地潮流?【男人KTV】K场店长为生活弃歌手梦 宁要安稳:与音乐有关便行【我是歌手-上】K-lunch爆满情景不再?K歌之后:K场不可取代!​【我是歌手-下】唱K唱到变歌手?麦晴茵弃Big4:只要有舞台就够

开设全港第一间卡啦OK 酒廊“大亨廊”

“后来我开始谂,把卡啦OK机推去piano bar。”Apple姐说。80年代香港很流行piano bar,琴师伴奏客人献唱。但当时Piano Bar都好保守,“佢哋就嫌,‘唔得嘅,一定要有琴师嘅。’”Apple姐的眼光永远放得很远,远得别人望不及,跟不上。无人敢买,她便将卡啦OK机租予disco club。当时卡啦OK机不如现在的有伴唱功能,又没有琴师迁就客人的节奏,“于是7000元月租包埋一个DJ,帮佢拣歌,又帮客伴唱。”

她遂在铜锣湾开设第一间卡啦OK店“大亨廊”给行家做示范,无人再敢说她痴人说梦。2000呎空间,一个舞台,一个openbar卖小食和酒水,可以坐50多个客人,每晚爆场坐无虚席。客人写纸仔点歌,轮候上台。从前香港人的面皮厚过黄页,“佢哋唱得好屎,又觉得自己好劲,唱得好大声。明明MV已经去到第三版,佢仲唱紧上两版。”

当年港人爱一支公唱K   为客人鼓掌是员工责任

Apple姐要求员工任何情况都要像海狮般鼓掌,掌声欺哄过不少人。“当时我同一位女同事同住,半夜她梦游还起来拍手掌。”Apple忆述时还笑到反肚。她说这种卡啦OK Bar的模式,反而不怕“一支公”,从前有个公务员客人,一年365天每天都来。“同K房唔同,你一个人落嚟一定有脚,好玩好多。𠵱家啲人唱K你有你唱,佢有佢倾偈。”她怀缅大亨廊的欢乐,那又红又蓝的彩灯,“𠵱家每逢周五我都在Big Echo大band房,请琴师同朋友都聚脚。”现时铜锣湾新店亦准备试行当年大场演唱的模式,“咁就唔使要多人先可以book房,散唱也可。”

当年有客人为争先上台,有人出钱,有人“响朵”出尽招数“贿赂”Apple姐。“啲人话自己跟边个大佬,边个横头。我话‘你望吓𠮶边,𠮶个话自己跟咩哥,呢台就系警司,个个都要我畀面。’”任何人她从不卖账。有晚两人发生口角,翌日有个古惑仔上来领功说:“昨日单嘢,我带咗50个兄弟嚟帮你摆平。”Apple姐明知他上来收钱,心想:“哗,每个兄弟比一百蚊都唔得掂。”拍一下台,先发制人,直骂他:“咩打交啫,人哋嘈两句之嘛。我个场坐得50个客,你带50个人嚟拆我场啊?以后唔好喇!”古惑仔如丧家犬败走,“其实我不知几惊。”

(黄宝莹摄)

出售卡啦OK机年赚二千万

大亨廊的成功,人人都争相仿效,卡啦OK场开满全城,Apple姐的卡啦OK机就卖得更好。“大亨廊每月只赚6、70万,志在做demo。我日头卖机,又卖畀电器舖,每年卖机嘅生意都有二千几万。”

近年有人说唱K文化没落,Apple姐笑言80年代已有传媒问过她。“当年因为其他卡啦OK店好多人打交,变得好复杂,有人问我怕唔怕会没落。”她始终深信唱歌是老少咸宜的娱乐。从卡拉OK酒吧到91年引入日本包厢房间的卡啦OK店,高峰时期坐拥18间分店,后来不敌沙士输几亿离场。现在年过50,她仍眷恋这个行业,重开Big Echo。

这廿年来的起跌,下文再续。

下集:香港引入卡啦OK第一人曾拥18分店   挨过独家试唱竞争却不敌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