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评.天鸽风球】FB报平安功能 变网民抽水站:花生食太尽

撰文: 梁奕朗
出版:更新:

打风从来都是道德议题;这样讲好像很奇怪,但当放假与灾害互相扣连,享乐与苦难如蒙太奇交错,道德难题就在这时出现:安坐家中的打工仔们被要求悲天悯人。
天鸽来袭,Facebook开放新功能Safety Check供港澳用家报平安、寻找或提供救援,有用家以此作乐惹批评。我们应该为之愤怒,还是接受“都系打风轻松吓啫”的论述?

报平安变打卡、抽水

“电脑mon坏咗做唔到功课,有冇人可以送个mon畀我?”有人在Safety Check提出这样的“救援”请求。

Safety Check的功能曾在巴黎、伦敦恐袭中供市民报平安。担任科网媒体资深编辑的Richard Lawler指,这成功分担了部分基建的压力,避免灾后市民一窝蜂打电话至受影响区域,同时防止无法联络亲友的恐怖与尴尬。

各种莫名其妙的“救援”要求。(网上图片)
+3

但在香港,类似的“救援请求”却有请人买麦当劳、在港大宿舍找人请食宵,不胜枚举。显然这些出post人的目的都并非如字面所示,来“揾饭脚”,背后其实是一种打卡心态,向身边的朋友发表自己的幽默与放假的喜乐。打卡是否作为分享生活的好方式,这是后话;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把一个保平安、寻求与提供救援的严肃功能拿来戏谑、抽水?

不是灾难 无处形构的同情感

自然灾害——在香港这个没有地震、火山的地方总是异国的名词,这种有距离的视角只能是一种旁观。正如Susan Sontag叩问:“我们旁观他人的痛苦,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淫邪趣味?”外国排山倒海的灾害影像并不必然促成同理心,也可以是猎奇,去看那些影像在观感上更震撼、更满足我们对自然灾害的悲惨想像。所谓风灾于香港亦如是:我们习惯看记者在八号风球下到海滨直播、看吊机旋转、街外的人如何湿透。更重要的是,这些影像如同国外的自然灾害一样,都是无关痛痒的,外国的伤亡数字于港人而言没有切身关系,而我们都知道香港打风最多就断几棵树,附送例假一天。

天鸽下的澳门市民与香港市民。(网上图片,经作者编辑)

这种对台风的想像:有限度的,永远安全的猎奇视角,正正是把风灾视为戏谑的原因之一,与其说是灾害,反更像节庆——尽管带点生活上的不便——总是期待好戏、期待能否偷得半日闲。那么把原本严肃的、关乎生死的功能当成是戏谑的对象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在人们理解中根本不会有人受伤,就算有也有更好的救援机制,而节庆总需要其必要的消遣:当香港是豁免自然灾害的宝地,救援机制就失去其意义,成为予人取乐的可笑对象。

当人们习惯了从安全角度去理解事物,我们不难指出这种视角是多么浮浅;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为台风、为一海之隔的灾情痛哭流涕,极尽悲伤之能事,毕竟这样的行为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改变,我们仍旧站在旁观的位置观看事物——“点出一个地狱,当然不能完全告诉我们如何去拯救地狱中的众生,或如何减缓地狱中的烈焰。”但这种愧疚、或言怜悯是否毫无用处?Susan Sontag接着说:“然而,承认并扩大了解我们共有的寰宇之内,人祸招来的几许苦难,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