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经历战争的老人
“许鞍华居然拍主旋律电影!”“只有邓寇克,哪有大行动?”提起二战,很多人脑海马上浮现《雷霆伞兵》等枪林弹雨大场面。近日几部有关二战电影接二连三上演,转而刻划战争大时代小人物。抛开战争刻板印象,却惹来两极评价。我们选取了五个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纯粹从政治背景出发,几个故事都有点自相矛盾。成王败寇,或受后世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令人容易先入为主地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抛开桎梏,一起跟从他们的视角,听听他们的故事,尝试拼凑出一幅不一样的战争拼图。
英军服务团后人 书写东江纵队历史
“有啲枪都无,揸支棍就上!”八十多岁的前新界政务专员陈瑞璋,儿时曾亲历战争,他的父亲亦曾为英军服务团成员。不过,陈瑞璋却写了一本关于东江纵队的书,献给他的父亲。据陈瑞章所说,前港督尤德更鼓励他写这本书。
“那朝发生甚么事,我仍然记得!”说的是1941年12月8日,陈瑞璋当时仍未满十岁,却记得亲眼目睹日军战机俯冲轰炸启德机场。警报响起,母亲马上派工人到学校把他和兄弟接回家。身为后备警察的陈父要马上报到,陈的长兄为港大医科生兼救伤队员,前一晚已与加拿大兵同驻钢线湾(今数码港)。
躲匿在哪个防空洞,什么时候暂住在不同朋友家,战争时街上的状况等--距今七十多年,陈瑞璋对每个细节记忆犹新。陈家境不错,最初匆匆走去防空洞避难,关上铁闸就走;没想到几日后回家发现被洗劫一空,只能烧家里仅有的百科全书来做饭。
香港沦陷八个多月后,陈父听到回国内可让长子继续医科学业,且担心日本人发现自己于港英政府担任要务,便率家人辗转逃到中国大后方。临走前,陈父将钢盔隐密弃置,并把枪和子弹埋在花盆之中。逃难至穷乡僻壤挨过肚饿,及至昆明父亲加入英军服务团后粮食充足,却疟疾缠身。在小学生的记忆中,没有家仇国恨的情绪色彩,有的只是耳闻目睹的生活细节。
战士皆有血有肉 不囿于意识形态
陈瑞璋出任西贡政务专员时,曾亲身接触不少东江纵队成员及其后人,给予他大量珍贵历史材料。书中没有建构什么论述或故意褒眨某方,只是客观地呈现各人经历。但战后国内政治运动频繁,有不少老战士被整治,书中有25名受访者不愿透露姓名。
书写战争,有时很难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情绪。不管父亲效力英国,东江纵队隶属共产党,在陈眼中他们都同样是有血有肉、挺身而出的人。陈瑞璋觉得要写一本书献给父亲,不过,他没有囿于政治立场,没有说父亲的个人经历,而是填补这一段时期的香港历史--那些人同样身处那个战争年代,都曾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仅此而已。
【香港重光】战争的视角拼图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