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顿重建】生命面包91年烘焙史 抗日时7天不眠不休产军用饼干

撰文: 颜宁
出版:更新:

位于深水埗的嘉顿中心已有80年历史,其怀旧红白色、以及建筑上的钟楼,令它成为区内地标。嘉顿中心于上月向城市规划委员会提出申请,重建成25层高的大楼。嘉顿于1926年创立,最初在荔枝角道开设面包工场,1938年迁入深水埗青山道。这个屹立91年的香港品牌,创造了“生命面包”、把西式餐饮文化引入香港。但其实,我们对它的认识又有多少呢?

一、嘉顿的 Garden,是那个公园?

有街坊就话:“嘉顿前面有公园,咪叫嘉顿啰。”这句话其实只有一半正确,嘉顿旁边的确有大埔道公园,以前的公园比现在更大,面向大埔道和青山道方向是一大片空地,今天已经变成马路;而嘉顿的确是由英文Garden取其谐音而来的,但并不是这个公园。

创办人张子芳及表兄黄华岳在香港动植物公园讨论开面包店的计划,因此以Garden命名。创立一年后,嘉顿在中环德辅道中开了第一间门市。

+13
现在走到九龙道亦有“益街坊”的舖位,售卖更多种类的嘉顿产品。(颜宁摄)

二、前门有新鲜面包出炉 后门卖隔夜特价面包  

“面包天天出炉,面包天天出炉,Garden Bread。”这是耳熟能详的嘉顿广告歌,原来60年代的嘉顿中心除了包装好的产品外,每天还有新鲜出炉的面包。在深水埗青山道生活的街坊Eddie忆述,面包会放在现时的地下咖啡室门口售卖。6、70年代,那是云吞面只售3毫子,嘉顿的扭纹包和牛肉包分别售2毫子和3毫子。如果觉得贵,可走到嘉顿的九龙道入口,那里特卖店专卖卖剩的隔夜面包、快要过期的包装产品;现走到九龙道亦有名为“益街坊”的舖头,售卖不同种类的嘉顿产品。

三、嘉顿是第一家制造西式饼干和面包的本地企业吗?

原来嘉顿不是第一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李培德教授说,于1921年成立的安乐园饼干雪糕公司都有售卖西式饼干、面包和雪糕;虽然同样是售卖西式食品,但嘉顿令西式食品在香港变得大众化和普及,“当时好多屋邨家庭都有买他们的产品,贵就做唔到大众化。”

嘉顿中心于上月向城市规划委员会提出申请,重建成25层高的大楼。(颜宁摄)

四、生命面包的两个首创:加入维他命和矿物质、蜡纸包装

讲到嘉顿最为人熟悉的产品,一定非生命面包莫属。于60年代面世的生命面包,与一般方包不同,突破性地加入维他命、钙质和铁质。蓝白格仔的蜡纸包装,是当时的经典,也是大家的集体回忆。嘉顿是第一家本地食品公司使用蜡纸包装,轻软之余亦有防潮湿的作用。Eddie忆述,60年代的生命面包售价是7毫子。李培德亦说,60年代他还是小学生,学校去沙田或大埔旅行时,背囊中总是会有一条生命面包。

五、抗日战争时期 曾接下英军订单

19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当时嘉顿成立了11年,接下英军的订单,生产防空洞饼干和军用饼干,它们的营养成分比起一般饼干特别高,保存期亦较长,让军队和市民都能在防空洞中维持粮食需要。嘉顿曾创下连续7天24小时不停生产九万公斤军饼的纪录。

李培德指,生产大量军队粮食的同时,亦扩大了嘉顿的生产规模:“嘉顿争取到订单,其实系帮咗佢发展。”

嘉顿不远处就是石硖尾邨美荷楼,防暴队曾经在那里与群众对峙。(Wikipedia Commons)

六、双十暴动 厂房遭破坏停产

1949年后,大批国民党人来港定居,举凡他们聚居的地区,每逢10月10日都能看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例如深水埗、调景岭和荃湾。到了1956年的10月10日,在长沙湾李郑屋徙置区(即现时的李郑屋邨)的国民党旗被清拆,继而引发了为期3日的“双十暴动”。嘉顿不远处就是石硖尾邨美荷楼,防暴队曾经在那里与群众对峙。嘉顿亦受到波及,被袭击和纵火,厂房被严重破坏,嘉顿一度停产。嘉顿后来于1958年扩建,部分加高至7层建筑,亦增设了厂房上方的钟楼。

嘉顿山约90公尺高,只须约15分钟就能到达山顶,是观赏日落和夜景的热门地方。(Wikipedia Commons)

七、嘉顿山真的叫“嘉顿山”?

喃呒山位处嘉顿中心后方,因而又被唤作“嘉顿山”。这座山约90公尺高,只须大概15分钟就能到达山顶,是观赏日落和夜景的热门地方。但根据城规会文件显示,计划改建的嘉顿中心约有100公尺高,比嘉顿山高出十呎,重建后的嘉顿山景色又会变成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