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隐世公共空间 葵芳站6,400米天台成私人花园?
隐世的不止小店,还有公共空间?脸书专页“颓垣废址”上载照片,指葵芳港铁站及其上盖物业新葵芳花园,有一个神秘公共空间。从相片见到,这是一个面积颇大的天台花园,有游乐场、健身设施。但设施残旧,鲜见人迹。去年团体“拓展公共空间”发现屯门市广场的4楼平台为公共空间,却一直关闭。囍帖街重建后的“囍欢里”也有个位于私人住宅内的5楼平台花园,但指示欠奉,市民不懂得入内。“颓垣废址”便在贴文问道:“公共空间真喺人人共享?”摄影:陈铭智
私人物业范围内 跟指引都要15分钟揾
根据地政总署网站提供的资料,该天台花园属于“根据地契要求而须提供的公众休憩空间”。天台花园与新葵芳花园同步于1983年落成,面积达6,400呎。目前由港铁管理,位于新葵芳花园住宅范围内。如果仅凭网上指引,从葵仁路或葵义路进入,记者寻访当日,也足足花费15分钟才找到。因为没有详细指示,本身又非花园住客,最后才找到前往天台花园的电梯,位于葵芳站巴士总站内,出入的多数是住客。
天台花园四周围起铁丝网,在新葵芳花园住宅平台上隆起的地面。故此唯一的出入口有阶级,未见无障碍通道。门口贴有告示牌,指明是公共空间。开放时间为上午5时至晚上10时30分。并有诸多规矩:不准踢球、喧哗、带宠物入内等。进去便看见圆顶木架石椅,右边是儿童游乐场,左边是长者健身设施,和另一个圆顶木架石椅,无人使用下更感空旷。逗留半小时内,只有一位住客李女士缓跑。她说自己住了30年,天台花园的使用者多数是新葵芳花园住客,少见外人进入。“朝头早比较多人晨运,夜晚都有住客散步。”
问到这里是公共空间,她表示一直都知道,“门口有贴牌,指明是公共空间。”她表示,新葵芳花园落成30多年,天台花园一入伙时已经有,而非后来兴建,所以她认为设施残旧很自然。至于几时才进行一次维修保养?新葵芳花园管理处职员梁先生表示,未能提供详细的纪录数字。面对网民意见,他说平日巡视花园,有一定市民出入,并非真的人迹罕至。“虽然未必分得清楚哪个是住客,哪个是街外人。”梁先生认为,该天台花园的指示清楚,在各入口都贴有告示牌,显示为休憩空间及开放时间。
地政总署:只能鼓励业主增设更多提示
公共空间十分难揾?地政总署回应称已就查询派人视察现场。就派员观察所得,指天台花园已设有指示牌指引公众前往。按照地契规定,私人发展项目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公众休憩空间,而地政总署会将地点、开放时间及前往办法上载到地政总署网站。
【生死一线】接听自杀中个案 热线义工难阻 唯有说:我能体会你
是否把资讯上载网站就已尽责任?地政总署表示,他们会每年视察各区公众休憩空间,收到投诉时也会巡查,确保业主没有违反地契列明的开放时间和设施管理规定。如有违反,地政总署会向业主发警告信,甚至钉契。署方亦承认部份设施以现今标准而言,未算理想。他们补充,发展局在11年公布新指引,推动业主更新公共空间内的设施。不过,据了解该份“私人发展公众休憩空间设计及管理指引”没有法律效力,私人发展商即使不跟随指引,也无从惩处。
不少网民反映,公共空间藏身私人物业内,随时令市民以为误闯私家重地而却步。例如葵芳站的天台花园,必须先进入新葵芳花园才能抵达。地政总署指,只能按照地契,若无更进一步提供清楚指示的规定,署方无权要求,但会鼓励业主自发增设指示牌。署方又认为,透过将公共空间的资料在网上公开,能够令市民有效监察业主履行地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