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手作人跳出like&share市集摆档:比金钱更实在的交流

撰文: 卢君朗
出版:更新:

橡皮印章品牌“手作J”创举人Jason,在七、八年前看见同事做印章,于是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后来开始以兼职方式来售卖印章、接订单,去年九月,Jason辞工,决定以手作橡皮印章作为正职。影像:徐玮聪

Jason在香港大学读计算机工程,自言当时其实对选科没有特别头绪,只是刚好入读这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社福工作,做了十多年后,月薪两万元左右。在该行业里,如果拥有社工牌,晋升前景及薪水会截然不同,但自己没有社工牌,因此前路亦比较渺茫。其时,有另一份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又看到当时作为兼曾职的橡皮印章销量不俗,再加上对原先工作制度、方式有不满,久而久之累积下来的厌倦。在这几重影响下,他毅然选择转职,走了手作橡皮印章这条路。他形容这是“既有经过慎重考量,亦有点属于在一时冲动之下实行”的决定。

Jason喜欢制作与旧香港文化、历史有关的印章(卢君朗摄)

读不成书做手作vs读完港大出人头地?

在访谈其间,Jason展示出一个香港大学校园与字款的印章,他经常都会找有香港特色的建筑物来制作,恰好香港大学是自己生活了三年的校园,在制作过程中会投放多点感情。在毕业后,没有如别人想像般“读完港大就出人头地,找份好工作,有稳定收入”,连科系相关的职业也不曾做过,反而现在做起手作这种“以往给人的感觉,是读不到书才去做”的职业。对此,他认为自己未必要像一般人刻板观念那样去决定未来的路。在港大就读三年间,认识到不同的人或许比学到知识或为前途铺路更加重要。

印章记载的旧时

为了保持自己对制作印章的兴趣,不会因转做全职手作人而失去热情,Jason经常都会花时间制作订单以外,自己喜爱的印章。通常从客户处收到的,是宠物或情侣印章,但他不算是会主动与客人聊天的手作人,要是客户不透露印章盛载的意义,Jason未必会追问。

但他喜欢印章背后的故事,近年喜欢做一些与香港历史故事有关的东西,例如以前港英政府在六七暴动后,为了安抚民心,举办了几届“香港节”,他就将香港节的海报重现;又或是制作以前惩教处招聘广告的海报,在这海报的文字里头,他看到以前的一些社会风貌,例如以“高薪、出粮准时”作为卖点,可以看到当时一般市民找工作时有什么考虑、最在意哪些条件等等。他希望自己制作的印章,能盛载著故事。

Jason虽然比较内向,其实十分珍惜与其他同行及客人的交流(卢君朗摄)

与档主、客人交流最真实

Jason形容自己不算很外向的人,不过,他其实也喜欢与别人交流,一年之中,他大约出席十来次市集,视乎该市集的性质是否适合销售橡皮印章。在他心目中,市集摆摊最吸引之处,是能够认识其他档主,在6月10日访谈当天,Jason与一班同行在JCCAC手作市集也有讲有笑,在市集完结后拍照留念。此外,与客户的沟通也十分重要。平常接订单、交收的过程中,大都是完全不会与买家见面的。市集几乎是唯一途径,让他与客人亲身交流。“在网上,收到Like,感觉其实不太真实,或许对方只是因为手痒、意外才按下去;但当有人来摊位买东西,看得出他真心欣赏印章,收到称赞,那种感觉比起金钱更加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