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当记者自制筲箕湾小店地图 边实习边采访 打破世代隔膜
筲箕湾是旧区,有着各式小店——跌打舖、中医馆、上海理发店、香烛店......还有主妇最爱的露天街市档摊。一群在附近读书的中学生,去年曾到小店工作半天、访问店主,整合出版一本社区小店地图。“我第一次见到啲咁旧嘅舖头!”中四的任泳怡说。近年保留、支持小店的呼声渐高,但无可否认的是老店的风格、装潢、地点、以至售卖的货品都和年轻一代都有距离,到底这些00后,是如何看小店?
13名中学生去年参与赛马会筲箕湾青年空间的《小店地图》地区记者训练计划,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这本近60页的筲箕湾小店地图。翻开书页,青涩的文字记下了00后独有的青年视角,“我第一次见到啲咁旧嘅铺头,喺八、九十年代的风格、旧式的阶砖和放毛巾的趟门玻璃柜。”任泳怡说。 计划共有13间小店参与,让中学生到店舖实习半天,也和店主做访问。他们大多在附近就学,也有不少是筲箕湾的街坊,每日在东大街来往,却从未和这些屹立数十年的老店有交集。问到对这些店舖的印象,他们大多都说,“平时都有经过,但无留意。”直至被“分派”到指定小店实习,两代人的故事才正式开展。
杂货店老板:“佢哋唔知一斤几多両!” “一开头知道要去裕成泰,上网search资料,结果乜都无,好担心。”两手空空,初次到访犹如网友见面,尽是尴尬。“可能(我们)电子产品用得多,好少同陌生人面对面讲嘢,觉得好尴尬。”中四生赵婷说,后来杂货店老板方先生著她们帮忙把盐分成散装,才稍稍打开话匣子——“佢哋唔知一斤系几多両,一斤十六両嘛!”方生笑笑说。
裕成泰是家族经营的杂货店,店内都是熟悉面孔,“有个婆婆问我哋喺度做咩,方生话我哋嚟做功课,婆婆就叫我拣几只鸡蛋畀佢,其实我唔识拣,拣啲表面干净嘅,但佢竟然无觉得我哋细路仔唔识嘢,反而好信我哋。”何乐汶后来在书中写道:“记得他们不但不怕我帮倒忙,还让我尝试收钱,很意外在短短数小时就得到这么大的信任。其实小店和街坊,从来都是讲一个‘信’字。”另外两位到棉胎老字号赖庆记实习的学生任泳怡和谭焯茵,则帮忙把一大包油柑叶的树枝挑出来(油柑叶可以拿来做枕头,透气散热),“一开始觉得几好玩”,但没想到一挑便是两个小时,三大包油甘叶,才能填满一个枕头。然而问到体验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则是店主赖先生帮年迈女士把棉胎搬上楼时的态度,“赖生完全唔在意,好似无咩特别咁,平时喺AEON买嘢乜都要计住计住㗎嘛!”
再见小店感尴尬 “揾唔到话题” “平时喺超市买嘢好程序化,买完,拎,就走,小店有时会送小小嘢畀你,又会倾两句计。”他们不约而同在书中写上小店的人情味,记者问,那你们有再光顾吗?“冇呀,有时经过仲会兜路走。”任泳怡说,“见到老板同熟客倾计觉得好开心,但到自己就唔知讲咩好,揾唔到话题。”
于是在访问当天我们再次到访两家小店,问老板是否认得同学们,老板甫看见二人就笑起来打招呼,跟记者说一斤十六両的趣事,但同学们仍是相当尴尬,和方生说不够两句又静默起来,尴尬对望。拍照后本打算离开,同学突然说要买东西,一群人尴尴尬尬又跑去问老板,问完回来密密斟,来回数次,好怕丑,成件事其实好青春。 中学生自制社区小店地图,所选取的地区小店故事固然有趣,但更吸引的也许是最年轻的这代人如何看待自己社区的小店,如何和另一个时代的空间和人相处、交流。或许这些“尴尴尬尬”的互动,也可以活化和建构新一重社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