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肥胖日|逾半港人体重“肥佬” 陈志云曾重220磅求医减肥

撰文: 余月明
出版:更新:

明日(4日)为世界肥胖日,香港肥胖医学会引述卫生署资料指,目前多达55%盛年港人属于过重或肥胖,当中男性肥胖问题尤为严重。担任“世界肥胖日关怀大使”的商业电台首席智囊陈志云,自爆体重最高峰甚至突破220磅大关,他直至人到中年才意识到必需减肥,下定决心求医,从疗师及减肥药物的配合下,彻底纠正过往断食后暴饮暴食的错误观念,才恢复正常体重。

香港肥胖医学会会长陆安欣指出,港人对肥胖症认知不足,在疫情后生活模式的改变,包括外卖文化、减少外出及体能运动,是肥胖人口剧增的原因。

肥胖于199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种慢性疾病,故每年3月4日被定为世界肥胖日,望增加公众对肥胖症的认知及关注。香港肥胖医学会今日(3日)举行“世界肥胖日2024Z难水宣传活动,呼吁大众关注肥胖问题。香港太极青年慈善基金主席李晖师傅带领全场嘉宾观众“太极进社群”,身体力行呼吁大众多做运动“搣甩肥膏”。

+1

商业电台首席智囊、“世界肥胖日关怀大使”陈志云在活动上分享减肥经历。他表示,出生时已是12磅“巨婴”,从小到大都是一个肥仔,体重最高峰甚至突破220磅大关;他直至人到中年才意识到肥胖不单单是外观问题,更加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终于开始了减肥之路。

陈志云表示,这些年来节食运动、168生酮饮食KETO断食、中西成药,几乎什么方法都试过,减掉过60磅,体重降至160磅,但转头体重又反弹上200磅,形容“多年来一直在肥与瘦之间反复轮回”。

陈志云在半年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又再突破30大关,终于下定决心求医,在医生、心理治疗师、营养师、运动治疗师及减肥药物的配合下,彻底纠正过往断食后暴饮暴食的错误观念,以轻松心态来减掉肥肉,恢复正常体重。他以自身经历提醒公众,肥胖是疾病,千万别畏疾忌医,一定要向医护人员寻求协助。

BMI值计算公式:体重(公斤) / 身高(米)2次方,BMI正常范围为18.5至24

现年50岁的艺人车婉婉仍然维持“中年好身形”,不时在社交平台大晒身材。她指秘诀就是自律,创建定期运动、健康饮食的习惯,不用刻意减肥也能维持理想体重,呼吁大众将健康习惯融入生活。

医生提醒须循序渐进控制体重

香港肥胖学会主席吴文玉提醒,成功减肥的关键在于用对方法及寻求医护人员协助,很多减肥人士可能都经历过所谓的平台期减“脂”不下,又或成功后体重火速反弹,究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及年轻时的不良习惯将体内脂肪定位推高,令身体将高脂肪量当成正常水平,因而在平台期减不下去,即使减完亦容易反弹至原来的体重。

她也指出,过度急进减肥一般难以持续,当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会迅速回升,而且更容易引发暴饮暴食,因此必须循序渐进地将体重控制变成生活习惯的一部份,配合药物及手术亦有助加快成效。但不论药物或手术只属辅助,最终还需彻底改变生活模式,令减肥效果得以维持。

香港肥佬远多于肥妹 中年发福实为“呼脂肉出”

香港肥胖医学会会长陆安欣引述卫生署资料指,现时多达55%港人属于过重或肥胖,即每两个香港成年人,便多于一个面对过重或肥胖问题,情况不容忽视。当中男性肥胖问题尤为严重,31%属于I级肥胖(BMI指数25-29.5),9%属于II级肥胖(BMI指数30),分别比肥胖女性为高。

她表示,不少男士或认为“中年发福”或有肚腩十分正常,却忽视了“呼脂肉出”带来的健康危机;又指港人对肥胖症认知不足,在疫情后生活模式的改变,包括外卖文化、减少外出及体能运动,是肥胖人口剧增的原因。

肥胖相关的疾病多达224种 几乎涉及所有疾病

香港肥胖学会创会主席袁美欣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多达224种,当中几乎涉及所有疾病专科。她表示,肥胖引起的慢性发炎会影响全身器官,过多脂肪亦会增加内脏压力,加速受损甚至衰竭;同时肥胖会令免疫力受损、性荷尔蒙改变、脑部结构改变、皮质醇升高、增加尿酸。她指由心肝胆胰胃肺肾,到关节、皮肤、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情绪等各方面都受到脂肪牵连,然而大众普遍低估肥胖的严重后果,以为无病无痛就可以置之不理,待并发症出现时往往已经百病缠身。

医生:三高比例有增无减 必须尽快减肥

香港肥胖医学会副会长周振中补充指,三高的比例有增无减。卫生署资料显示,有三成港人患有高血压、8.5%患有糖尿病、52%胆固醇过高;当中约四成至七成人事前未经诊断,反映大多数港人或轻视三高一肥的危害。

他表示,三高与肥胖息息相关又互相影响,肥胖症患者较一般更易出现三高,因此其并发症风险会大大增加。虽然三高一肥的患者未必会有任何不适,但不及时控制会对身体造成持续损害,甚至造成器官衰竭、危及性命,因此必须尽快将减肥提上日程,以减低患上其他疾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