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全文|总计167项 楼市减辣、派钱谷生育、爱国主义教育
特首李家超今日(25日)公布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主题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延续用“幸福、发展”为题,外界关注推出楼市“减辣”的措施,而另一焦点是鼓励生育政策,例如派发2万元生育津贴、加强托儿支援等。
施政报告2023・专页|措施懒人包 派钱生育 楼市减辣 李家超KPI
▼10月24日 李家超抢先展示施政报告▼
(一) 前言
1. 今天,是我就任行政长官后发表第二份《施政报告》。落笔时,我一直思考,过去一年,哪些改善市民生活的措施最受到认同?哪些地方需要做得更深更广,又有哪些新领域、新发展方向呢?我深感任重道远。
2. 上任以来,我领导政府贯彻“以结果为目标”的文化,建立做实事、做成事的团队,强化协同效应和团队精神。
3. 一年多过去,我们带领香港走出疫情,社会全面复常。我们在不同领域提高“治理水平”,强化政府统筹功能,优化公务员管理制度。我们在应对跨代贫穷、地区环境卫生、土地房屋供应等问题订定了策略,实践了目标。我们扶老助弱,成立了“关爱队”,优化了长者医疗券,提升了公营医院服务。我们完善了地区治理体系,发表了《青年发展蓝图》、《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和《基层医疗健康蓝图》。我们优化了输入人才计划,更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和开拓国际合作,为香港发展注入动能。虽然获得了一定成果,但我还是希望做到更多,追时间、追成果。香港是国际城市,是国家的特别行政区,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是世界上唯一汇集中国优势和国际优势于一身的世界级城市。
4. 为准备这份《施政报告》,我用了约三个月进行咨询,举行了40多场咨询会,走访了社区。多谢每位市民的宝贵意见,感谢社会大致认同我的施政方针和政策。这份《施政报告》有过去一年施政的巩固部分,有更深更广的内容,更有新领域和新方向,是我对香港未来的展望和承诺,是一份属于每一位市民的《施政报告》。
▼李家超公布施政报告2023▼
(二) 挑战和机遇
5. 政府的施政理念,是贯彻“一国两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施政方向是要强化我们的优势,把握好我们的机遇,补短板,化风险。施政目标是要让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居住有更好的房屋,学生有更好的教育,青年有更好的发展,老人家有更好的照顾,社会关爱共融,经济发展蓬勃,市民安居乐业。
6. 香港今年摆脱疫情困扰,政府推出多项活动和措施,如“你好香港”、“开心香港”和“香港夜缤纷”等,吸引游客,提振本地消费。经济开始复苏,市民收入持续改善。上半年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最新失业率跌至2.8%,接近全民就业。本港经济将摆脱去年的负增长,重现正增长。
7. 访港旅游业和本地消费是香港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日均访港旅客人次稳步上升,在暑假期间已相等于2018年同期的近七成。私人消费在第二季同比实质上升8.2%,7至8月零售业总销货值亦同比上升逾15%,恢复至2018年同期水平的85%。访港旅客人次预期会随着运力和接待能力逐步恢复而增加,经济和劳工市场改善,政府多项巩固复苏动力的措施,将为私人消费提供支持。
8. 不过外围环境仍充满挑战。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加上先进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而持续加息,削弱环球经济增长,令香港经济受压。本港整体货物出口、投资及资产市场表现亦受负面影响。香港同时亦面对其他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应对社会人口高龄化、劳动力不足等挑战。
9. 纵使短期面对挑战,我们仍有很多机遇和优势。我会带领香港把握好和发挥好这些机遇和优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香港的前景是光明、有活力、有竞争力和发展蓬勃的。
10. 首先,全球经济重心将继续东移,亚洲会是环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预测内地今明两年将录得稳定并高于全球的经济增长。国家的发展就是香港最好的机遇。
11. 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发展经济,香港要发挥好“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作为国内国际循环重要节点的角色,参与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用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等措施,积极巩固和落实“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在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国家坚持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将为香港带来源源不绝的机遇。
12. 同时,我们要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独特优势,保持高度国际化,强化区域合作,开拓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中东等市场,争取早日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发挥连通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作用。
13. 政府会继续抢人才、留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加强本地劳工培训,释放更多劳动力及提升劳工生产力,亦会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本地消费,改善资产市场的流动性和投资市场气氛,带动财富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此外,政府会继续抢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经济,支援中小企。
14. 除了巩固金融、贸易、物流、航运、专业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外,政府会发掘新增长点,走产业化路线,推动创新科技、文化创意、医药研发、中医药、新能源交通等新兴策略产业发展。
15. 中长期而言,政府会强化自身优势,以“北部都会区”为发展引擎,以产业导向作政策,继续建地造地,加强运输建设,以投资拉动经济,以基建驱动发展,扩大经济发展容量。
16. 我会继续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必须”、“四点希望”、“青年兴,则香港兴”作为施政蓝图,带领香港踏上更高台阶。
(三) 贯彻“一国两制” 维护国家安全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7. 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
18. 香港正从“由乱到治”迈向“由治及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国安法》)填补了特区国安法律近乎真空的漏洞,完善选举制度排除了反中乱港分子或外国代理人渗入特区的管治,香港可重新出发,走上发展道路。
19. 然而,现时地缘政治复杂,有些国家因自身利益,刻意针对中国,阻碍“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外部势力继续插手干预香港事务。今年4月,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致辞时强调,“现在香港社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乱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础尚需巩固。大家需要时刻警惕街头暴力卷土重来、警惕‘软对抗’暗中作乱、警惕海外乱港活动倒灌香港,特别是一些反中乱港活动打着所谓人权、自由、民主、民生的幌子,极具迷惑性,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要防范那些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假借社会议题作幌子,企图挑起矛盾、扭曲事实、造谣生事,或者利用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说法挑动市民对特区政府甚至中央的不满,企图挑战中央和特区管治的“软对抗”行为。
20. 特区政府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确定的特区宪制秩序,履行行政主导,落实“爱国者治港”。
维护国家安全
21. 政府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
22. 《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特区应自行立法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活动。《香港国安法》第七条规定,特区政府应当尽早完成《基本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安全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政府正全力研究有效立法方案,落实特区政府应实践的宪制责任,2024年内完成立法。
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立法
23. 面对全球网络攻击风险不断增加,政府会着力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包括能源、通讯、交通运输、金融机构等)网络安全的保护,2024年内向立法会提交立法草案。
国家安全教育
24. 我们会加强推广国家安全教育,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亦会透过展览、活动,尤其是每年4月15日举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提高市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我们会设置展览厅,亦会制作教材并培训地区导师,在各社区推广国家安全教育。
25. 另外,政府已提交《区旗及区徽条例》修订草案,待审议及通过后,全力展开宣传工作,教育市民尊重和正确使用区旗及区徽。
26. 政府会继续加强全体公务员的培训,提升爱国精神和国安意识,让公务员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主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爱国主义教育
27. 政府不遗余力建立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我们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市民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会将其职能扩大至涵盖爱国主义教育,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协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推动国民教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对接,在不同层面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
28.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会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专责策划及举办推广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活动,明年起举办“中华文化节”。
设立两所博物馆介绍国家和抗战历史
29. 政府会设立博物馆介绍国家发展和成就,涵盖国家历史、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等领域。专馆落成前,康文署会在现有的博物馆内设立专厅,率先展示相关内容,深化市民对国家及国情的认识。我们会于明年设立“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由“香港海防博物馆”改设而成,重点介绍抗战历史,提升民族自信和爱国精神;并与深圳市文物局合作,展览介绍港深两地共同抗战的事迹。
校园内外教育
30. 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给香港培侨中学学生回信,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勉励同学要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厚植家国情怀,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31. 为帮助全港学生培育习主席回信中提倡的精神,政府今个学年将推行以下措施:
加强教师培训 —— 举办教师内地考察、到校国安教育教师深化课程,定期提供有关国情、国史的教学资源;教育局将恒常每年于最少50所学校进行国民教育重点视学,通过分享评核结果和推广良好的实践经验,提升国民教育的质素和成效;
强化国情学习 —— 就开设小学人文科公布课程框架,于2025/26学年开始推行;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学生校园大使的培训和国史课程相关的学习经历;举办更多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丰富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国史、国家地理和国家安全的学习;及
推行多元学习体验 —— 推展“心系家国2.0”联校国民教育活动系列,增润学生在认知、情感、实践的学习,促进学界经验交流和协同发展。
(四) 着力提高治理水平
32. 本届政府上任后,一直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着手,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巩固和提升管治团队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33. 去年我首次为指定项目订立了110个指标(包括绩效指标(KPIs))。各部门的工作整体符合预期,指标除有助我监督工作进度和成效外,更重要是要建立“以结果为目标”的政府文化。今年我将推出共150个指标,当中73个为新指标,77个为去年订立而继续生效的延续指标,贯彻我做实事、做成事的施政理念。
完善“治理体系”
行政立法互动交流
34. 在行政主导和“爱国者治港”相适应下,政府继续透过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立法会前厅交流会、直接会面等,增进政策制订过程中和立法会的交流和协作。我们会不断探索不同方式,推动行政立法互动交流更上一层楼,为“爱国者治港”创造更大价值。
人大政协联络机制
35.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是国家重要组织成员,是爱国爱港的坚实力量,汇聚各界精英翘楚。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会推进恒常交流机制,加强政府与各代表和委员的沟通和协作,凝聚爱国爱港力量,共建香港。
完善地区治理
36. 我们会全面落实完善地区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体制有效运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让有志的爱国爱港人士可投身服务地区,联系和关心居民,反映地区意见,推动社区建设。政府会确保第七届区议会选举公平、公正、安全、廉洁、有序举行。我鼓励大家在12月10日的投票日踊跃投票。新一届区议会在明年1月投入运作,随着“关爱队”在香港18区全面成立,地区层面的治理部署基本完成。
▼施政报告重点▼
成立大型发展项目融资架构
37. 政府正推展多个大型发展项目,包括“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这些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但涉及很大资金需求。政府将成立由财政司司长带领的“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委员会”,并设立“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办公室”,利用市场力量,杠杆市场资金和效率,为项目的不同投资融资方案提供意见,包括评估引入私人投资者参与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全面审视项目对政府的财政影响,确保政府财政的持续性。
投资大湾区
38.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研究运用其管理的“大湾区投资基金”,与广东省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共同设立基金,投资于大湾区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39. 我们全力推动政府服务数码化,善用人工智能及开放更多政府数据,推动数字经济。财政司司长主持的“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正研究数字基建、数据跨境流动、企业数码转型及人力资源配套,明年初提出建议。
40. 政府会成立“数字政策办公室”,将现时的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与效率促进办公室合并,由“数字政策专员”带领,专责制订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及资讯科技政策,整合政府内部资讯科技资源,推动开放数据,协调各部门推出更多数字服务。
41. 政府今年内发布促进数据流通及保障数据安全的管理办法,以数据驱动发展。明年起推出数字政府及智慧城市“百项方案”,包括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出及验证多种电子牌照和证书;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众货物装卸区的保安;在新建政府停车场和短期租约停车场提供自动泊车系统;所有政府收费服务于一年内全面落实电子支付选项;开发智慧搜救手机应用程式;以及在1823查询服务中扩展人工智能聊天机械人服务等。
42. 特区政府会与广东省政府积极协作“数字湾区”,促进两地政务服务“跨境通办”,让香港居民以“智方便”登入广东省政务服务网,以及让两地居民利用在当地的自助服务机,无须亲身到当地办理政务服务。
强化公务员管理制度
43. 公务员的能力和效率,是政府服务的成功关键。9月超强台风苏拉和世纪暴雨袭港期间,政府各部门团结一致,不属于应急部门的公务员也同被动员候命并参与工作,让社会尽快回复日常运作,我感谢同事们的努力和付出。
44. 政府会继续强化管理制度,包括:
推进奖罚分明制度 —— 今年9月实施着令表现持续欠佳公务员退休的简化机制;我们亦会加强培训部门调查和处理相关的纪律个案。同时,嘉许表现出色和尽忠职守的公务员,包括“行政长官表扬榜”奖励计划、向公众宣扬公务员的工作成就和服务热忱等,以提升士气和工作效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政府团队;
更新《公务员守则》 —— 根据“爱国者治港”原则,公务员须具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意识,应尽忠职守,以民为本,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敢于担当。公务员事务局去年提交了更新《公务员守则》初稿,正按我指示检视更全面资料,目标是明年第一季或之前会发出更新版《守则》草拟稿,征询职方意见;及
大湾区公务人员交流计划 —— 特区政府会今年底前启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公务人员的交流计划,以配合大湾区的发展策略。
强化应对极端天气能力
45.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情况越趋频繁。我们会在预警、准备、应急和复原四个方面,持续强化整体应对的能力,把破坏和影响减至最低,尤以保障市民安全为首任。
46. 9月应对超强台风及世纪暴雨期间,政府在准备和应急方面做到预期要求,但在预警环节由于科技限制,仍须不断求进,包括加强发放预告信息,以及增加信息透明度、内容和频密度。政府强化了统筹力量,部门在团队理念下,齐心协力工作,这亦使在复原方面,包括政府的动员能力、善后速度等工作都有相对进步,但亦有需要强化的地方,包括在恶劣天气下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宣传教育、机场在台风及公共交通受影响下处理大量抵港旅客的方法等。
47. 为持续强化香港整体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政府会作前瞻性预防和策略部署,包括:
要求部门及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等公共机构以底线思维,把社会损害减至最低为导向,全面检视应变预案;
针对高风险环节,包括气象预测预警、水浸、山泥倾泻及交通运输等,研究更好善用科技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就极端暴雨引发较大型的山泥倾泻事故,进行系统性调查和研究,针对更多天然山坡策划山泥倾泻缓减措施;及
全速推展超过80亿元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包括黄大仙及港岛东区等曾发生较严重水浸事故的地区。另外,渠务署会于明年完成“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规划研究”,制订更前瞻性的策略。
提升大湾区内联合应急能力
48. 内地有很强的应急能力,尤其重型装备方面。一个互联互助的大湾区应急机制会产生协同效应。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将制订、商讨及落实全新《粤港澳大湾区应急救援行动方案》,以联防联控、优势互补理念,构建系统化的大湾区应急行动机制,提高联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跨境救护车服务
49. 政府正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政府商讨救护车跨境运送病人服务,把病人于医院之间点对点直接运送,提供更佳支援。
(五) 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提升竞争力
50. 我们去年推出的招商引资引才措施有不错的成绩。抢人才方面,截至9月底已吸引约16万宗申请,当中超过10万宗获批,约6万人已抵港。
51. 抢企业方面,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已接触超过200间重点企业,当中30间正计划落户香港或在港扩充业务,涉及约300亿元新投资额,预计提供约1万个就业机会。投资推广署今年首九个月已协助超过300间海内外企业在港成立或扩充业务,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两成半。
52. 不过,面对环球竞争,我们必须继续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抢企业
53. 政府会继续抢企业,特别与“八大中心”定位相关的企业,包括针对先进科技的重点企业、行业代表、创新和策略性行业。
发展“总部经济”
54. 我们会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海内外公司到港设立总部╱分部业务,为香港引进优质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双循环所带来的庞大机遇,协助外国企业“引进来”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特区政府会与中央相关部委探讨便利内地企业在港设立总部╱分部的措施,例如资本项目投资的便利安排。
吸引公司迁册来港
55. 政府会引入公司迁册机制,便利在外地注册的公司,尤其以亚太区为业务核心的企业,将注册地迁至香港,目标是明年上半年提交立法建议。投资推广署和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会主动接触在外地注册的香港主要上市公司,鼓励它们迁册到香港。
外国在港公司人员可“一签多行”到内地
56. 为吸引更多外国公司来港成立,便利其人员北上洽谈商务,发挥香港联通世界与内地的角色,明日起,香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在港向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申请两年或以上的“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并会获加快处理。
抢人才、留人才
57. 政府着力抢人才、留人才,措施包括:
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 —— 继去年推出“人才服务窗口”线上平台后,实体“人才服务办公室”将在本月底正式成立,为来港人才提供支援、跟进人才入境后的发展和需要等。明年亦会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动区域招揽人才交流和合作;
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 —— 扩阔吸纳世界各地人才网络,11月起,合资格大学名单会增加八间顶尖内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间;
放宽签证 —— 即日起开放越南人才来港就业的签证政策,并放宽越南人商务和旅游“一签多行”来港的申请门槛。我们亦会开放老挝及尼泊尔人才来港就业、受训和就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
落实“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 在香港投资于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房地产除外)3,000万元或以上的合资格投资者,可以透过计划申请来港,以增强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金融及相关专业服务界别的发展优势,细节今年内公布;及
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 —— 为纾缓技术行业的人手短缺压力,职业训练局(职训局)2024/25学年起入学的指定全日制高级文凭课程外地学生,毕业后可留港一年,寻找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此安排会试行两年再作检讨。
成立“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
58. 明年内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推动成立“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善用香港中英双语普通法制度和国际化格局,定期举办法律实务课程、研讨会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人才交流,为国家提供涉外法治人才培训,培养熟悉国际法、普通法、大陆法及国家法制等的法律人才。
成立“香港国际廉政学院”
59. 廉政公署明年第一季成立“香港国际廉政学院”,为世界各地的反贪人员和本地公私营界别举办专业培训,促进海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反贪经验,巩固香港在廉政建设的国际地位。
对接国家战略 强化“八大中心”
60. 政府会巩固和持续发展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确保香港的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61. 去年12月政府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2023年新兴初创生态系统排名中,香港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我们会进一步落实蓝图,包括:
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 —— 设于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内,由“工业专员”领导,以产业导向为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援重点企业在港发展、协助制造业利用创科升级转型、扶植初创企业;
促进微电子研发 —— 明年内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引领和促进大学、研发中心和业界合作,包括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技术,利用大湾区内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新建成的“微电子中心”明年启用,提供先进的专用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套;
加速建设超算中心,助人工智能发展 —— 数码港明年起分阶段设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支撑科研及相关行业的强大算力需求,推动产业发展;
支援初创企业成果转化 —— 透过“产学研1+计划”,促进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首批申请结果明年第一季公布。我们会把每所指定大学技术转移处的资助上限增加一倍至1,600万元,让大学加强支援技术转移和扩大市场拓展服务;也会吸纳更多海内外知名的初创服务机构落户香港,提供孵化及进一步发展指导服务;
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 —— 为推动下游的新型工业发展,我们会为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的企业,提供更多资助,包括为新设生产设施相关费用,以(政府)1:(公司)2的配对形式,提供最多2亿元的配对资助;亦会探讨让计划下的企业可更弹性聘用非本地技术人员,及适度放宽使用资助聘用研究人才的限制;
推动数据跨境流动 —— 今年6月内地与特区签订合作备忘录,促进内地数据在大湾区内跨境安全流动。我们正与广东省商讨在大湾区以先行先试方式,简化内地个人数据流动到香港的合规安排,便利大湾区内包括金融、医疗等跨境服务提供;及
设立第三个InnoHK平台 —— 现时科学园InnoHK两个有关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平台,成功汇聚全球各地顶尖科研人员。我们会于明年筹备设立第三个平台,聚焦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续发展。
促进5G发展
62. 香港的商用5G服务网络已覆盖超过九成人口,核心商业区覆盖率更达99%。我们会继续加强5G网络的覆盖,包括透过资助加快扩展乡郊及偏远地区的流动网络基建设施,以及向流动网络营办商拍卖更多频谱,提升网络传输速度。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63. 政府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文体旅局)今年内将公布和推展《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我们亦会为“电影发展基金”和“创意智优计划”共注资43亿元,提供诱因吸引私人市场资金,拓展新市场。其他措施包括:
成立“文创产业发展处” —— “创意香港”改组成“文创产业发展处”,以产业导向为原则,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及创意业界产业化发展;
经贸办加强覆盖文化推广 —— 政府驻内地和海外的经济贸易办事处加强覆盖文化艺术领域的推广工作,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
开拓电影市场 —— 推出“开拓内地电影市场资助计划”,支持香港和内地文化企业投资和推动香港导演的制作和发展内地市场。我们亦会推出“欧亚文化交流电影制作资助计划”,资助香港与亚洲和欧洲业界合作拍摄电影,加强国际交流和培训;
推出“重点演艺项目计划” —— 为培育代表香港的世界级演艺作品及国际文化品牌,政府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以及额外500万元以配对私人资金,支持具代表性的本地大型重点表演艺术创作,作长期公演,吸引外地人士来港欣赏;
增加文化交流拨款 —— 由每年5,000万元增加四成至7,000万元,支持更多香港艺团和艺术家到香港以外的地方演出,以及参加展览或活动;
举办“香港时装设计周” —— 汇集不同本地时装设计盛事,作为全新旗舰,推广香港时装及纺织设计品牌发展及文创盛事化;及
开展“艺团借用学校场地试验计划” —— 试行在课余时间开放部分学校场地,供艺团彩排之用。
国际贸易中心
64. 政府继续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把握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和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拓展全球经贸网络
65. 我们会拓展全球经贸网络,推展区域合作,在连接欧美市场的同时,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包括东盟、中东、中亚、非洲等市场,措施包括:
与内地企业联手开拓商机 —— 组织更多外访团,包括香港及内地企业,推广香港的专业服务与内地融合的商机,并组织外国在港企业到大湾区考察;
开设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商贸办事处 —— 在新兴国家加强贸易推广;及
加强区域合作 —— 政府会继续巩固与东盟、中东等市场的商贸合作,争取早日加入RCEP。我们将与土耳其签订投资协定,亦正与秘鲁进行自贸协定谈判,以及分别与巴林、孟加拉和沙特阿拉伯进行投资协定谈判,为港企提供法律保障和更佳的市场条件。
深化与内地的经贸合作
66. 自2003年签订CEPA以来,内地对香港服务业作全面或部分开放153个(96%)服务部门,符合CEPA原产地标准的香港产品进口内地时可享零关税优惠。我们正积极寻求丰富CEPA的内容,针对香港特别具优势的领域(如金融服务),争取内地对香港在大湾区以至全境进一步开放,让港商拓展全国内销市场。
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
67. 物流发展对巩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政府今年内将发表《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朝着智慧化、现代化、绿色及可持续化、国际化及便利化等方向,制定策略和行动措施,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首阶段包括在洪水桥 —— 厦村新发展区建设现代物流圈,作为通往大湾区的物流门户。政府会推动物流业升级,把握智慧物流的大趋势,构建信息平台,促进本地物流数据联通,并推动大湾区内的货流及信息流。
推动会展业发展
68. 政府持续推动会展业发展,扩建会展设施,包括亚洲国际博览馆,以及在湾仔北兴建新会展设施,合共将增加会展面积四成至22万平方米。
支援中小企应对挑战
69. 政府会推动中小企持续发展,支援中小企应对挑战,包括:
拓展电子商贸(电商)业务 —— 全球电商业务发展迅速,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商经局)会成立跨部门“电子商贸发展专责小组”,推行政策协助香港中小企拓展内地电商业务,包括在电商平台举办“香港购物节”,提升香港品牌的知名度和拓展内销市场;在“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下推出“电商易”,让企业可于基金700万元的累计资助上限中,运用100万元推行电商项目,以及加快推进“跨境一锁计划”和“贸易单一窗口”等,提升清关和电商发货效率;
加强出口信用保险 —— 将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信保局)的法定最高负责额从550亿元提升至800亿元,增加其承保能力。信保局亦会为保户加强就东盟十国买家的免费信用调查服务,增加出口商承接海外订单的信心;
照顾中小企融资 —— “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的“还息不还本”安排申请期已于今年9月完结,部分中小企主动选择恢复正常还款,其他贷款的“还息不还本”安排将陆续在明年底前完结。考虑不同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政府将提供更多弹性还款选项,企业可选择在指明期内,每月只偿还原定应偿还本金的一成、两成或五成,给予企业更多时间逐步过渡至正常还款;
利用数据为中小企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商业数据通”,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与银行提供涵盖不同商业数据的互换平台作信贷审批。“商业数据通”于今年底连接政府构建的“授权数据交换闸”,协助金融机构获得更多有用的数据资料,加快信贷审批;及
支援中小企数码转型 —— 数码港今年底前推出“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资助零售及餐饮业中小企应用电子支付及其他数码配套方案。
国际金融中心
70.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亦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我们会巩固和发挥金融服务优势。
巩固股票市场竞争力
71. 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对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举足轻重。“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已提交报告。我接纳小组的建议,并会采取以下措施:
下调股票印花税 —— 将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买卖双方各按交易金额支付0.13%,下调至0.1%,目标于11月底完成立法程序;
检讨股票买卖价差 —— 港交所和金融监管机构将展开检讨,透过探索缩窄最低上落价位,令有流动性但受限最低上落价位的股票价格可更反映市况,降低价差。港交所会在明年第二季就具体措施咨询市场意见;
降低市场资讯费用 —— 港交所会提供固定费率的企业数据计划,检视持续实时数据服务收费标准,便利投资者获得实时市场数据,减低相关成本。新收费在今年内实施;
改革GEM市场 —— 港交所已就GEM市场(前称创业板)改革提出建议并展开咨询,包括简化转往主板的机制、增加科研公司上市途径等。考虑公众意见后,港交所会在明年第一季实施经修订的上市规则;及
持续促进股票市场发展 —— 至于小组提出其他提升股票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包括促进海外发行人上市、便利上市人回购股份、维持恶劣天气下交易、优化交易机制和拓展市场推广等,以及未来继续优化市场的建议方向,我已要求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与港交所密切合作,全面研究如何落实。
巩固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其他措施
72. 我们会进一步连系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打造更创新多元的金融市场,扩大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措施包括:
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 —— 全力推动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促进香港股票人民币计价交易,推动落实离岸国债期货的措施,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种类,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 —— 继续善用前海合作区金融改革创新措施,扩大香港金融机构在前海的业务范围,包括推动香港有限合伙基金获得前海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QFLP)的资格、参与内地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在明年上半年内与深圳当局共同设立深港金融合作委员会,为促进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合作、金融人才交流等提供建议;
设立新平台扩阔基金销售 —— 明年内设立全新的综合基金平台,扩阔香港的基金销售网络,提升市场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及
推动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发展 —— 继“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于前两年的成功经验,明年上半年将推出专为绿色金融科技而设的概念验证测试资助计划,推动开发科技方案,为未被商业化的绿色金融科技提供前期资助,拓阔绿色金融科技的生态圈,打造香港为绿色金融科技枢纽。
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73. 政府会善用香港法律、税务、专业服务等优势,发展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措施包括: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版权条例》的最新修订已于5月生效,加强数码环境的版权保护。我们会探讨继续完善《版权条例》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提供的保障,明年进行咨询;
推行“专利盒”税务优惠 —— 明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法例修订建议,对由专利所产生的合资格利润的税率,由现时16.5%减至5%,鼓励更多创科研发、转化应用及商品化;
筹划专利代理服务规管安排 —— 政府将牵头积极与各方持份者商讨,筹划设立本地专利代理服务的规管安排,涵盖专业资历要求、注册,以至规管模式和架构,提升服务质素,促进人才培育;及
加强本地原创作品交易买卖 —— 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会在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国际授权展、香港书展,以及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中加入更多市场交易元素,包括增加商务配对活动、提供更多知识产权贸易的市场资讯和专业服务配套(如法律、调解和仲裁、会计、估值等),加强支援本地原创作品打入内地及国际市场。
国际航运中心
74. 香港作为自由港,清关快、效率高、国际连系强,同时拥有优质的船舶注册和蓬勃的海运业群。政府会继续巩固香港船舶注册的领先地位,打造香港成为领先国际航运中心,推动大湾区航运协作,措施包括:
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 —— 运输及物流局今年内将发表行动纲领,提升高端航运业务、助力绿色航运转型、推动航运智能化和数字化,推进大湾区及国际航运界的交流协作;
推动发展航运高增值服务 —— 运输及物流局下的“海运及港口发展专员”会统筹政府部门及持份者,以产业导向推动航运发展,尤其海事法律、保险、船舶融资等优势专业服务,与业界合作发展航运优势;
扩大本地海运网络 —— 我们已为不同海运业服务推行税务宽减措施,航运业商业主导人和海外航运公司对在香港设立和拓展业务反应正面,投资推广署会加大招纳力度;
发挥海事仲裁国际地位 —— 香港是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全球海运业通用的标准合同中四个指定仲裁地之一,香港海运服务属全球前列。我们会与各国际海运组织加强合作,包括深化BIMCO和国际航运公会在港营运活动,强化香港作为国际海运企业及组织走进内地市场的通道角色;及
强化大湾区协作 —— 开展筹办下一届“大湾区国际航运论坛”,宣传大湾区港口群综合实力,继续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例如珠江西岸城市)加强物流合作,用好港珠澳大桥,便利货物经香港中转出口或进口;也会与大湾区港口群共同强化师资交流,提供多地课程,加强海运人才培训。
国际航空枢纽
75. 香港国际机场于2022年继续是全球货运量第一,凸显作为国际航空及货运枢纽的多年领导地位。
76. 政府会继续与机管局提升香港国际机场的竞争力,推进三跑道工程和“机场城市”愿景下各个项目,包括“航天城”、南货运区的高端物流中心、智能机场等,拓展核心的客、货运服务,措施包括:
开拓货运机遇 —— 机管局在东莞设立以先导计划形式运作的“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让内地出口货物于东莞预先完成航空安检、打板及收货后经海路送到香港机场空运出口,免却重复安检程序,减低时间和操作成本,效果理想。机管局在2025年底前会完成永久物流园的首阶段建设,达至每年可处理达100万吨货量。另外,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的各项设施正不断落实,包括位于机场的敦豪速递货运中心将于下月开幕。菜鸟网络牵头的合资公司亦刚于机场落成高端物流中心;
汽车自动驾驶接载 —— 机管局会于2025年利用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在连接“航天城”和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的“航天走廊”接载乘客,计划于2028年延伸至东涌市中心;
增推多式联运客运服务 —— 香港国际机场正积极推展与珠海机场的内地航空网络优势互补,透过“经珠港飞”客运服务,让内地及国际旅客可经港珠澳大桥穿梭珠海及香港,以“空-陆-空”方式经香港国际机场往来内地和全球各地。此后会将这项新服务向更多内地旅客推广;及
简化手提行李检查 —— 机管局明年起逐步引入“轻捷”系统,出境旅客进行航空安检时无须从手提行李内取出液体及电子装置等,安检过程更快更方便。
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77. 政府继续建设香港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措施包括:
扩展内地企业使用香港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 —— 推动将“港资港法”和“港资港仲裁”由深圳前海及内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至适用于整个大湾区。我们亦会争取国有企业采用香港法律作为合同适用法律,并选择香港争议解决服务处理合同纠纷;
加强与内地建立对接 —— 与最高人民法院筹备于明年内建立恒常对接平台,推进大湾区司法和法律研究及实务工作,包括进一步优化跨境司法文书送达安排、研讨企业破产程序相互协助安排和跨境争议解决等因法制差异而引起的问题;及
深化调解文化 —— 调解费用一般较开展诉讼程序低。政府会强化调解体制,包括调解专业的认证和纪律事宜的制度、在政府合约中加入通用的调解条款和鼓励私营机构采用类近条款。
推进“北部都会区”发展新引擎
78.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全面发展后可提供约50万个新增房屋单位和50万个新职位。其规划会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节点。
“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
79. 政府于短期内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深度对接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规划。“北部都会区”将分为四大区域,由西至东分别为:
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 —— 位处洪水桥一带,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对接,提供金融和专业服务,并借着口岸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
创新科技地带 —— 覆盖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区港深创科园在内,与深圳科创园区产生协同效应,为创科发展的枢纽;
口岸商贸及产业区 —— 占地最广,享有罗湖、文锦渡及香园围三个口岸的地利,带动先进建造业、绿色产业、医疗、食品科技、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发展,并可推展跨境商业服务和文娱消费,发挥强大的口岸商贸功能;及
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 —— 包括红花岭、沙头角、印洲塘等,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带动康乐及旅游发展。
“北部都会区”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在洪水桥及新界北新市镇等地预留用地作专上院校发展,打造“北都大学教育城”;在古洞北、洪水桥等预留政府办公大楼用地,容纳维港都会区迁入的政府部门;在新田科技城及新界北等地兴建标志性的文化艺术设施等。我们会密切留意国际学校学位的供求情况,在“北部都会区”预留土地供国际学校发展,满足非本地家庭的教育需要;亦会落实兴建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融合发展和保育。
81. 我们会利用市场力量加快“北部都会区”发展,扩大“加强版传统新市镇发展模式”至所有新发展区,优化执行安排,包括扩展换地安排至指定的产业用地和私营社区╱福利设施用地,以及促成已拥有发展用地内九成或以上私人土地的土地业权人作统一发展。
82. 政府已重新审视北区沙岭兴建公众骨灰安置所的计划,由于未来公众骨灰龛位将有足够供应,原定的两公顷土地将改作创科及相关用途。
河套深圳园区发展规划
83.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今年8月中央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深圳园区定下发展定位。特区政府全力支持,并将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推进深港两个园区的协同发展,研究创新性的措施,包括:
便利科研人员进出的安排,如预先登记、利用科技简化园区往来,包括研究以人面识别技术达到无感过关;
便利河套合作区内跨境资金流动;
便利为研究或试验而采集的数据和样本(包括临床生物样本)的交流;
利用香港汇聚国际人才优势,带领参与河套合作区工作;及
推进前沿科技研究,加快实现中试转化,配合河套合作区的发展,例如对接深圳园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共同搭建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
84. 我们会把“北部都会区”(尤其是新田科技城)的空间规划,对接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定位,并与香港科技竞争力的布局充分结合,为河套合作区未来发展作前瞻性规划。新田科技城约600公顷发展土地中的一半为创科用地,我们会确保跨境基建配套、土地审批、公私营合作等政策积极配合,产生协同效应。
振兴旅游业
85. 旅游业是香港经济主要动力之一,中央政府亦大力支持内地与香港加强旅游合作。最近特区政府推出的“香港夜缤纷”令香港“活起来、动起来”,为市民和旅客带来新体验,展现香港独有的城市魅力。我们会继续协调业界在合适地点,推出具特色的重点主题活动。文体旅局会加大力度推动旅游和相关的零售、餐饮、酒店等产业发展,包括:
制订《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 —— 将咨询业界并于明年公布,以优化各领域配合旅游业发展;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 把“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优化为“本地特色旅游鼓励计划”,提供深度游行程设计、培训等,鼓励业界开发特色主题旅游,包括国家历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蓝色资源旅游、传统文化旅游、潮流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晚间探索等更多展现香港文化面貌的主题旅游;
加强发展邮轮旅游 —— 透过在客源市场创造需求、发展邮轮旅游产品、强化启德邮轮码头周边配套,吸引更多邮轮到港及长远提升香港作为亚洲邮轮枢纽的竞争力。明年上半年会就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公布行动计划;
推动智慧旅游 —— 文体旅局会成立跨部门“智慧旅游工作组”,制订措施,包括推出新一轮“旅行社资讯科技发展配对基金计划”、利用扩增实景(Augmented Reality)等技术提升旅客体验、推动旅游景点增设不同语言的电子导赏、善用智能科技加强管理入境旅行团等;及
建设沙头角文化旅游区 —— 明年初起,逐步开放沙头角禁区(除中英街),首阶段容许游客从网上申请许可证进入沙头角游览,推广沙头角和邻近外岛的文化生态旅游。我们亦会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香港沙头角和深圳沙头角发展文化旅游区的可行性,包括研究让两地旅客更便利进出旅游区的安排。
推动新能源交通产业
86. 政府将在海、陆、空交通方面全力推动新能源使用和供应,带领业界绿色转型,并探讨开发新能源产业链,促进绿色经济,措施包括:
打造航运绿色能源加注中心 —— 研究为本地船舶及远洋船提供绿色甲醇加注的可行性,明年内公布行动纲领,建设加注设施和供应链;并推展为远洋船提供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的准备工作,包括技术研究和设置;
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 —— 各地航空公司正加大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机管局会制订行动计划,推动航空公司在香港注入SAF。政府会密切监察发展趋势,作前瞻性部署;
陆上公共运输绿色转型 —— 今年底至明年内继续试验更多新能源车辆,包括电动公共小巴、电动重型货车、电动旅游巴、氢能双层巴士和氢能洗街车。我们会预留5,000万元资助业界购买可供轮椅上落的电动的士,明年上半年内制订全港公共巴士和的士的绿色转型路线图和时间表,达至2050年车辆零碳排放;亦会提供配套支持,实现在2027年底前投入约700辆电动巴士和约3 000辆电动的士的目标;
推动使用电动私家车 —— “电动车首次登记税的宽减安排”已见成果,电动车占今年首半年新登记的私家车超过六成,增速位世界前列。政府会大力推动充电配套扩展,目标是在2027年中前将香港公共和私人充电停车位的总数提升至约20万个。为加快扩展私人充电网络,今年底起将政府停车场的免费充电服务市场化;调整油站土地契约条款以提供诱因,推动油站加装电动车充电设施以及长远转型为绿色燃料补给站,明年第一季将为两幅空置油站用地转为充电站进行招标;及
制订《香港氢能发展策略》 —— 氢能可用于运输、发电储能及工地设备,运输方面尤其切合商务车和大型货运车绿色转型的需要。我们会于明年上半年制订《香港氢能发展策略》,展开修订与制造、储运和使用氢能相关法例的准备工作,2025年向立法会提交草案。
推动渔农业可持续发展
87. 环境及生态局今年底与业界携手推出《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优先推展项目包括:古洞南农业园二期部分用地引入公私营协作模式;马鞍山西沙路花园范围划出土地进行现代化都市农业试验项目;引入“现耕现卖”概念,在合适的公众街市天台设置现代化水耕农场暨摊档,兴建中的天水围公众街市将率先落实;积极研究让从事商业农耕的农场,提供休闲活动作辅助业务;为受到政府发展项目影响的禽畜农场提供位于上水一带的政府用地及技术和财政支援;以及在四个新鱼类养殖区分阶段提供新式深海网箱供业界租用。
简化饮食业发牌制度
88. 食物环境卫生署会在明年第一季简化饮食业发牌制度,包括把“先发牌、后审查”专业核证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普通食肆;以“综合许可证”涵盖多种限制出售食物,无须逐项分开申请;订定较宽松的牌照条款,便利从事商业农耕的农场兼售简单烹调的农产品;以电子方式发出所有食物业牌照,亦会在网上为申请人提供申请进度的资料;以及加强业界认识牌照申请程序,减轻中小微企业的创业成本。
▼施政报告 协助市民上楼及关注会否“减辣”刺激楼市▼
(六) 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土地房屋 重中之重
政策理念
89. 让市民可安居乐业,大前提是有足够的土地房屋供应。政府努力全速造地,房屋供应出现改善势头。现时已觅得足够土地满足十年所需的房屋单位数目,足以解决长远房屋短缺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我们将着力处理累积多年的房屋问题,包括“㓥房”、旧区重建、楼宇安全等。
首年进展
90. 去年《施政报告》针对公营房屋供应提量、提速、提效、提质的措施,已取得一定进展,包括:
轮候公屋时间成功“封顶”,由高峰约6年,回落至5.3年;正逐步向2026-27年度降至4.5年的目标迈进,扭转多年上升走势;
“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明年上半年将有超过2 000个单位提早5至8个月落成,让公屋申请者可提早上楼;
首批约2 100个“简约公屋”单位将在2024-25年度落成,2027-28年度前完成兴建合共约30 000个单位,填补未来五年供应的严重短缺,随后第二个五年期公屋供应量将因政府提速、提量的成效体现而大增,大大缩短轮候上楼的时间;及
落实“私人兴建资助出售房屋先导计划”(“乐建居”),2023-24年度起推出三幅用地,让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房屋,首两幅招标用地合共提供至少2 000个单位。
91. 本月底房屋局会公布《长远房屋策略》周年进度报告,未来十年(即2024-25至2033-34年度)公营房屋需求量为308 000个单位。政府已觅得土地,可兴建约410 000个公营房屋单位,超额完成约100 000个单位,大大缩短轮候上楼的时间。首五年(即2024-25至2028-29年度),连同“简约公屋”在内的公营房屋供应总量,将达172 000个单位,相较本届政府上任时的五年期(即2022-23至2026-27年度),将有额外约67 000个住户受惠1。
92. 整体土地供应方面,至2048年的30年期内预计将有达7 000多公顷,减去预计需求,可建立最少1 000多公顷的土地储备。为监察造地进度,政府去年首次制订未来十年可供发展土地(即熟地)的预测。根据最新数据,未来十年(即2024-25至2033-34年度)熟地供应量将达3 370公顷,比去年预测的十年期供应多90公顷,进度符合预期。全部供应将来自政府主导的项目。当中,“北部都会区”建设工程会以20年为期,目标是明年完成制订所有土地用途和发展方案;2027年或之前进行收地;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四成的新发展土地和落成四成的新增单位。
房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质
公营房屋
93. 政府会优化公营房屋系统建设,措施包括:
延长资助出售单位二手市场按揭贷款保证期 ——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将放宽资助出售单位按揭贷款保证的安排,包括延长二手市场最长30年按揭贷款保证期至50年,让买家可获得年期更长的按揭贷款,有助单位流转;
房委会持续推动重建 —— 房委会正规划和进行十个重建计划2,预计重建后可提供约32 800个住宅单位,亦会藉重建增加邨内休憩及康乐配套;
智慧屋邨管理 —— 房委会明年挑选十条公共屋邨作试点,引入创新科技,如使用物联网感测器、人工智能及行动装置等,协助日常屋邨管理;及
利用“组装合成”提速提效提质 —— 房委会继续应用创新建筑科技,测试及改善“组装合成”建筑法的技术,提升建屋质量及加快建造流程。
▼施政报告 研究“劣质㓥房”定义▼
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
94. “㓥房”问题源于土地和公营房屋供应长期不足,问题错综复杂,必须充分部署解决。政府增加了整体公私营房屋供应量,尤其十年公屋供应会多于《长远房屋策略》预计需求,我认为这是解决这累积多年问题的契机。
95. 现时有大约22万人居住在约11万个“㓥房”单位。初步调查显示,很多“㓥房”居住环境很不理想,不少住户等待上楼,但有部分“㓥房”环境不属差劣,住户收入亦不低,有些更拥有物业,居住在“㓥房”主要因位置方便上班上学。
96. 我决定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房屋局局长任副组长。我会给工作组十个月时间作深入调研,按以下目标提出建议:
为“㓥房”居住环境设定最低标准,例如楼宇安全、消防及卫生要求、居住面积等;
针对不合最低标准的“㓥房”提出取缔方法;
防止不合最低标准的“㓥房”再增加;及
提出有序解决方案,包括所需的行政和立法建议。
▼施政报告 协助市民上楼及关注会否“减辣”刺激楼市▼
私营房屋
97. 根据《长远房屋策略》,未来十年私营房屋需求为132 000个单位。政府未来五年会准备好可兴建约80 000个私营房屋单位的土地。
98. 稳定私营房屋供应的同时,继续透过资助出售房屋(包括“居者有其屋”(居屋)、“绿表置居”(绿置居)、“港人首次置业”,及新的“乐建居”等计划),在整体布局上设置公私营房屋轨道衔接的置业阶梯。
调整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
99. 面对房屋供应偏紧而市民对置业的刚性需求强烈的情况,政府2010年起推出多轮需求管理措施,或坊间俗称的“辣招”,打击短期炒卖活动及减少外来需求,确保物业市场稳定发展及优先照顾香港市民置业需要。但过去一年,利率显著上升,多个地区经济放缓,本地楼市交投减少,楼价亦出现调整。
100. 随着香港未来房屋供应量将持续增加,考虑整体情况后,政府决定采取以下调整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即日生效:
把额外印花税的适用年期由三年缩短至两年。换言之,业主在持有物业两年后出售物业,无须再缴付楼价10%的额外印花税;
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的税率减半,两者均会由15%减至7.5%。这安排有助减轻已拥有住宅物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再购买住宅物业时的财政负担,以及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购买住宅物业的成本;及
为外来人才的置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即优化去年为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印花税的安排,由原本在购入物业时先征收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然后在相关人士居港满七年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才退还(即“先征后退”),改为在购入物业时先暂免征收相关税项,若相关人士其后未能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缴付相关税项(即“先免后征”)。新安排适用于今天或以后签署的“买卖协议”。
政府会密切监察楼市,确保其稳健发展。
建地造地 发展安居
提速造地和发展
101. 政府会继续提速造地,改变以往多年缺地的困境,措施包括:
精简法定及行政程序 —— 继成功修订法例后,我们会推出更多精简程序的行政措施,例如12周内完成处理简单业权查核个案,加快发放收地补偿;放宽停车场楼面豁免安排,容纳建于上盖的停车场等;
扩大标准化补地价安排3 —— 今年内恒常化工厦重建的“标准金额”安排,将适用范围扩展至1987年前落成的特殊用途工厦。政府亦会推出试行计划,分阶段将“标准金额”扩展至新界农地,首阶段对象是元朗、北区及屯门的现有新市镇范围及邻近的铁路站的私人发展项目;及
加快图则审批 —— 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可以改良建筑设计及加快施工流程。政府今年内会公布全面采用BIM制作和审批私人发展项目的建筑图则的路线图。我们会要求香港房屋协会、市区重建局(市建局)及港铁,带头明年第二季起以BIM制作住宅项目建筑图则。
市区重建提效
102. 面对市区及楼宇老化,我们须双轨推进重建和维修,措施包括:
贯彻“规划主导”重建模式 —— 市建局正进行荃湾及深水埗的规划研究,预计明年下半年起分阶段提出具规模的市区更新大纲蓝图及重整建议。我们正落实《油麻地及旺角地区研究》中的建议,容许选定地点的住用及非住用地积比率互换、移除弥敦道商业地带的地积比率限制,以及改划部分特色街道的用途等,增加重建诱因。未来五年,市建局会开展旺角东“水渠道城市水道”和油麻地南“整合街区”重建项目;
加大市建局财务能力 —— 为协助市建局应付未来资金周转需要,政府今年中批准市建局将借贷上限由原来的60亿元增至250亿元,亦会透过向市建局免地价提供合适土地,提升重建计划的效益及市建局的可用资产;
加强放宽强拍门槛的政策针对性 —— 政府去年提出把申请强拍的门槛按楼龄由八成放宽至六成至七成。经考虑持份者意见后,政府认为放宽程度除楼龄外应考虑地区重建的需要,原则是较低门槛应适用于重建迫切性较高的旧区高楼龄楼宇。发展局会阐述最新建议,今年底提出法例修订草案;及
研究大型重建新机制 —— 今年内开展研究,透过政策措施利用交椅洲核心商业区用地以外的部分填海土地,协助推动公私营旧区重建项目。
释放土地发展潜力
103. 我们会善用现有土地,释放发展潜力,包括:
活化红磡站及周边用地 —— 邀请港铁进行初步研究,明年提交方案,重新规划及发展红磡站及周边铁路设施用地,以及红磡体育馆以南的临海及码头设施用地,合共约十公顷,更新红磡站的配套、释放商住楼面,及缔造活力海滨。政府亦会研究加强红磡和尖东的行人连接性,改善红隧巴士站的候车环境;
发展前南丫岛石矿场用地 —— 明年完成研究该20公顷用地的发展方向,考虑在当地发展对交通要求较低的住宿设施(例如长者住宅、“人才公寓”及康体训练住宿),并善用石矿场和海岸线,提供休闲康乐设施,促进岛屿旅游;
善用“绿化地带” —— 约16 000公顷“绿化地带”中超过一半有明显发展限制。余下8 000公顷中,1 200公顷已纳入发展计划,另255公顷去年已宣布会进行技术研究以评估建屋可行性。其余“绿化地带”包括大量斜坡,经检视后确认发展极具挑战。由于已觅得未来30年所需的房屋、产业和其他发展用地,现阶段政府不打算进一步在“绿化地带”作大规模发展,但会考虑部分用地可作康乐、旅游等用途。其中,大屿山南部生态康乐资源丰富,可考虑在长沙、水口、石壁和贝澳提供生态康乐设施。发展局会在明年上半年听取公众意见;及
一地多用 混合发展 —— 政府正推进六个“一地多用”的试行项目,例如将于2027年落成的安达臣道石矿场联用大楼项目。我们将继续秉持这发展理念,为社区提供体育、文康及社福设施。
加强楼宇安全 改善大厦管理
104. 政府关注旧楼日久失修的问题,包括近月大厦外墙混凝土或批荡剥落的事故。政府会继续联同市建局向业主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援进行楼宇维修,屋宇署亦会由今季开始向未有遵办强制验楼通知并欠缺进度的法团或业主,提出检控。此外,我们会从三个方向全面检视政策,包括:第一,聚焦精准拣选需强制验楼的目标楼宇。第二,主动识别风险较高的楼宇,透过外判提升检验和进行紧急维修能力。第三,检视“楼宇更新大行动2.0”的流程,协助和敦促已申请资助的业主或法团加快步伐,例如精简验楼专业人士的委聘程序。发展局明年第一季提出具体方案。
105. 政府会在明年提出修订《建筑物条例》,针对逾期未遵办验楼及验窗通知、修葺令和勘测令,以及僭建行为和其他违规建筑工程,简化检控程序、降低检控门槛及加强罚则,以提升阻吓作用。政府亦会加强承建商注册和纪律处分制度,确保工程质素和安全。
106. 为推动良好的大厦管理,政府今年内向立法会提交《建筑物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加强业主立案法团在维修工程、会议纪录、财务报表等方面的规管。消防处亦会今年底前成立支援中心,就遵从和提升旧式楼宇消防安全的法例要求,提供支援。
交椅洲人工岛
107. 交椅洲人工岛将提供1 000公顷土地,以宜居、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作为发展策略,打造新一代核心区域,连通港岛、大屿山、机场、新界西以至深圳前海。政府会在今年展开环境影响评估。新设立的“大型发展项目融资委员会”会为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基础设施及策略性运输基建提出财务安排建议。我们亦计划筹建展馆,向市民介绍包括“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等的大型建设计划。
加强交通运输网络
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
108. 政府就去年公布《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建议下兴建的三铁三路4完成公众咨询,今年底会发表《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宏观勾划所有主要运输基建项目的推展,完善铁路及主要干道网络。蓝图会就三铁三路提出优化方案,以及加推两铁一路新项目。优化方案包括于中铁线设置东北荃湾、东北葵涌及荃景围三个中途站,可转乘港铁荃湾线。加推的两铁一路新项目会推进“北部都会区”东面新市镇发展,包括:
北环线东延线 —— 将北环线经罗湖南、文锦渡等地区伸延至坪𪨶,连接新发展区和不同口岸;
新界东北线 —— 提供南北走向铁路段,由香园围途经坪𪨶及皇后山等地区连接东铁线粉岭站,打通主要发展节点;及
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镇段) —— 将北都公路由粉岭北向东伸延,接驳至沙头角公路交汇处,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
建造智慧绿色集体运输
109. 我参考了包括“云巴”、“智轨”及“巴士快速公交系统”等,决定在以下地区建造智慧绿色集体运输:
东九龙 —— 连接观塘上坡地区,包括彩云、顺利、顺安、秀茂坪、宝达及马游塘,便利市民前往港铁彩虹站及油塘站,整体改善东九龙的交通,释放发展潜力;
启德 —— 连接启德跑道区至港铁启德站,强化区内商住发展、旅游、文娱、康体及社区设施的连贯性;及
洪水桥╱厦村 —— 贯通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和元朗南发展,连接至屯马线、轻铁,以及主要公共运输交汇处。
110. 政府会展开规划、勘测及设计等筹备工作,于明年为东九龙及启德项目邀请供应商及营运商递交意向书,以敲定招标条款等细节。
(七) 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111. 政府会凝聚社会力量,建立关爱共融的社区,缔造有利家庭发展的环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广大劳工阶层的发展。
112. 我们重新检视了政府在2015年发表的人口政策报告,亦审视了最新情况。香港现时人口结构元素和趋势与报告所提及的大方向基本没有大改变。在此基础上我决定推出措施,聚焦鼓励生育、缔造有利育儿环境,并加强照顾长者需要,研究发展“银发经济”。
▼施政报告 多项措施鼓励生育及支持有仔女家庭▼
鼓励生育 缔造有利育儿环境
113. 香港出生率持续处于低水平,本港夫妇平均子女数目下降至2022年的0.9名新低点。同时,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65岁及以上长者占全港人口比例,将在未来十年内由两成攀升至近三分之一。
支持新生家庭
114. 生育是人生重要决定,牵涉不同考虑,各地经验及文献都指出,生育率并非单靠政府政策可大幅提升,但面对出生率持续处于低水平,政府必须有政策导向,鼓励生育。将采取以下措施:
新生婴儿奖励金 —— 向每名于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婴儿发放一笔过2万元现金奖励,为期三年,之后再作检讨;
提高与居所有关的税项扣除最高限额 —— 2024-25课税年度起,如纳税人与在今日或之后首个出生的子女同住,其“居所贷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税项扣除”的最高限额,将由10万元提高两成至12万元,直至该名同住子女满18岁为止;
资助出售单位优先安排 —— 房委会将推出“家有初生优先选楼计划”,增加新生婴儿家庭成功购买资助出售单位的机会。由明年推出的居屋开始,预留部份单位配额,让今天或之后有婴儿出生的家庭抽签及优先选楼,直至该名子女年满三岁为止。每次出售居屋及绿置居会额外预留单位总数10%作优先选楼;及
公屋优先安排 —— 房委会将推出“家有初生优先配屋计划”,加快新生婴儿家庭的公屋申请获编配公屋,今天或之后有婴儿出生的家庭,可缩减一年轮候时间,明年4月生效。
支援辅助生育
115. 不少夫妇使用辅助生育科技实现生育愿望,政府会加大协助,包括:
增加公营辅助生育服务名额 —— 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在2024-25年度起计五年内,逐步增加体外受精治疗的辅助生育服务名额,由每年1 100个增加超过六成至1 800个,并加强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及
辅助生育税项扣除 —— 2024-25课税年度起,政府在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下,设立每年最多10万元辅助生育服务税项扣除。
支援在职家庭育儿
116. 政府也会加强支援在职家庭育儿,同时释放家庭劳动力,包括:
增加在职家庭津贴 —— 明年4月起,增加“在职家庭津贴计划”下的住户及儿童津贴金额15%,纾缓负担;
增加幼儿中心名额和津贴 —— 明年起于三年内,分阶段增设十所资助独立幼儿中心,提供额外近900个日间幼儿照顾服务名额。明年4月起,“幼儿中心家长津贴”由每月最多600元提高至1,000元,适用于所有受政府资助的独立幼儿中心及附设于幼稚园的幼儿中心。社会福利署(社署)亦会就私人机构开办幼儿中心的注册申请提供资讯和协助,鼓励他们为雇员提供幼儿照顾支援;
推展学前儿童课余托管服务至全港 —— 明年起于三年内,分阶段扩展学前儿童课余托管服务至全港各区。参与计划的中心由16所增加至28所,服务名额则由约670个增加至近1 200个;及
加强“社区保姆”服务 —— 为吸引更多人加入“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明年4月起增加“社区保姆”目前划一每小时25元的服务奖励金。照顾零至三岁婴幼儿或有特殊学习需要儿童将上调超过一倍至每小时60元;照顾三至九岁儿童,则上调六成至每小时40元。明年第四季起,服务名额增加一倍至约2 000个,受惠儿童会增加约一倍至20 000人。
促进家庭教育
117. 培育子女可能为父母带来新挑战,包括子女教育和夫妻关系。政府明年下半年推出全新为期五年的家庭教育推广计划,整合现行相关计划并把每年资助金额增至800万元,支持民间推行家庭教育项目。
老有所养
118. 面对人口高龄化,政府会制订跨领域政策及措施,照顾长者需要。过去一年,政府致力加强支援居家安老及提升安老院的质与量,包括扩大“离院长者综合支援计划”、恒常化“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优化“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提供安老院舍院址计划”、增加安老宿位、从外地输入护理员,以及展开院舍康健服务人手检讨等,取得一定成效。
安老服务
119. 政府会继续按“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方针,加强安老服务,措施包括:
增加跨境安老的选择 —— 政府早前放宽“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资格,曾提供资助安老院舍照顾服务而纪录良好的本港私营机构也可参与。我们会探讨明年把计划扩展至由内地机构营办的指定安老院,让长者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有更多选择。我们会视乎经验,探讨资助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的长者选择入住“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安老院,加强支援他们选择在大湾区养老;
扩展“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计划” —— 明年第二季起,把服务券适用范围由现时参与计划的护理安老宿位,扩展至护养院宿位,并增加1 000张服务券,让更多合资格长者不用轮候即可选择入住参与计划的院舍;
以科技改善生活质素 —— 2024-25年度,政府向“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额外注资10亿元,加强资助合资格的安老及康复服务单位购置、租借和试用科技产品,例如医疗护理超低床和智能防游走系统等,提升长者和残疾人士的生活质素,减轻照顾者的压力;
推动有利长者生活的楼宇设计 —— 财政司副司长会统筹相关政策局,明年提出建议,把通用设计(即尽量便利最多类别人士使用)及通达(即便利走动)概念,纳入屋宇署的楼宇设计手册中;及
注资长者终身学习基金 —— 2024-25年度,政府会向“长者学苑发展基金”额外注资8,000万元,鼓励长者终身学习和投入社区。
银发经济
120. 有照顾需要的长者需要我们支援,但很大部分长者是健康和充满活力的。高龄人口增长,形成为消费群,很多乐龄产品及服务,例如医疗保健、文娱康乐、起居服务等,不单提升生活质素,亦带来产业发展和商业活动。商经局会成立“银发经济顾问小组”,把握“银发经济”发展潜力,汇集专家作深入研究并提出发展建议。贸发局亦会率先在更多展览加入“银发经济”元素,加强推广相关产品和服务。
关爱共融
支援残疾人士
121. 为照顾残疾人士需要,政府因应残疾种类及程度提供康复服务,包括学前康复、职业康复、以中心或家居为本的社区支援服务,以及提供严重智障人士宿舍、中途宿舍和严重肢体伤残人士宿舍等。政府会继续加强支援,包括:
提供津贴鼓励就业 —— 推行为期三年的试行计划,向领取综援而有工作的残疾人士每月发放额外500元津贴,以鼓励就业。受惠人数预计约6 800人;
加强残疾人士院舍及日间训练服务 —— 因应残疾人士院舍使用者高龄化,政府明年会增加院舍护理人员的人手;亦会增加展能中心延展照顾计划及职业康复延展计划的服务名额,加强对使用日间训练服务而较年长或身体健康转差的残疾人士的照顾;
鼓励发展商在其项目兴建和营运残疾人士院舍 —— 参照私营安老院舍做法,今年内推出“鼓励在新私人发展物业内兴建残疾人士院舍计划”,容许发展商在进行契约修订、换地或私人协约方式批地时,豁免缴付合资格残疾人士院舍的地价和宽免该等院舍计入项目的最高楼面面积;
优化资助特殊学校辅导教师人手编制 —— 2024/25学年起,优化现时资助特殊学校中、小学部的辅导教师人手编制,推展至群育学校,以便特殊学校为有自闭症的学生提供额外学习及成长支援;及
增加康复咨询委员会残疾人士和照顾者的代表 —— 政府已完成检讨委员会的成员组合,新一届将有更多残疾人士和照顾者的代表参与,以掌握他们的需要。
支援照顾者
122. 照顾者是长者和残疾人士的重要支撑。政府致力支援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包括经济援助、照顾技巧训练、辅导和情绪支援等,同时为长者和残疾人士提供个人护理、家居清洁、康复训练和暂托服务等。
123. 为减低照顾者的身心压力,政府上月启动“24小时照顾者支援专线”,提供咨询、辅导、暂托服务配对等专业支援,下月将推出一站式照顾者资讯网站,便利和鼓励照顾者及时寻求协助。我们会继续支援照顾者,包括:
动用“关爱队” —— 以荃湾及南区作为试点,由“关爱队”透过探访或接触,协助识别有需要支援的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将个案转介至相关社会福利单位跟进。在检讨成效后,会考虑扩展至其他社区,并会协助“关爱队”转介住户安装“平安钟”;
扩展暂托服务网络 —— 照顾者如作短暂休息或处理私务,需依靠社区暂托服务为他们暂时照顾长者或残疾人士。我们会要求约140间“改善买位计划”安老院、约20间“私营残疾人士院舍买位计划”院舍,以及约190间参与“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的服务单位,在出现空置宿位或服务名额时,为被照顾人士提供住宿和日间暂托服务。照顾者专线服务的社工亦会为有需要的照顾者配对选择附近暂托服务;
加强朋辈支援服务 —— 未来两年,社署会增设四间专为精神复元人士照顾者而设的家长╱亲属资源中心,支援精神复元人士和照顾者;
推广关怀照顾者宣传 —— 鼓励社会各界发挥同理心,一起支持、关怀照顾者,推广宣传活动为期三年:第一年推广照顾者自助讯息,以“锡自己至撑得起”为主题;第二年发放与照顾者同行的讯息,以“撑得起因有你”为主题;第三年强调建立支持照顾者的社区氛围,以“全城为您全程撑”为主题;
支援特殊学校离校生和其照顾者 —— 明年第二季成立专队,在学生毕业前六个月主动联络其照顾者,提供照顾及相处技巧训练;安排离校后的照顾计划及连接社区支援服务;及
善用科技减轻照顾者负担和压力 —— 扩阔“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的用途至适合家居使用的乐龄科技产品。合资格的安老及康复服务机构可申请购置合适的科技产品,供长者、残疾人士及其照顾者借回家使用,改善生活质素,减轻照顾者的压力。
保护儿童
124. 立法会正审议《强制举报虐待儿童条例草案》,我们期望早日完成立法并实施强制举报机制,及早发现和介入虐儿个案。政府会为强制举报者提供培训及拟备指南,同时增加儿童紧急留宿宿位,提供紧急安置。
125. 去年成立的“儿童住宿照顾及相关服务检讨委员会”已完成检讨工作,政府会跟进及逐步落实相关建议,包括加强巡查和突击探访、增加儿童住宿照顾服务名额、加强对寄养家庭的支援及培训等。
126. 政府明年4月会大幅提高寄养家庭奖励金,鼓励热心人士参与成为寄养家庭。普通照顾由每月约5,000元增加超过一倍至约11,000元,紧急照顾则由每月约6,600元增加一倍至约13,000元,并为照顾有特殊学习或照顾需要儿童的寄养家庭提供额外支援,包括及早安排评估,及合适的专业康复治疗和训练。
支援社福机构发展
127. 为协助营办津助福利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应付发展需要,政府会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用于员工培训及系统提升,尤其着重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加强跨专业协作,以及鼓励和推动资讯科技应用等。
▼施政报告 人口老化及长者贫穷问题▼
精准扶贫
128. 精准扶贫是本届政府的扶贫策略,把资源投放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扶贫委员会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从住户特征、就业及收入情况、现金福利援助、居住环境等多个方面,识别“㓥房”住户、单亲住户和长者住户为精准扶贫的三个目标群组。政府来年会因应目标群组需要,推行各项精准扶贫项目,包括:
优化“共创明‘Teen’计划” —— 通过政、商、民合作,聚焦扶助来自弱势社群家庭(尤其是住在“㓥房”)的初中学生。本月内推出计划第二期并注入新元素,包括学员名额由2 800名增加至4 000名,并扩展至涵盖中四学生;增加团体活动种类,例如举办更多内地学习交流团;引入师友配对组群安排;为完成计划的学员设立“校友会”,提供多元社交和工作实习机会。受惠学员总数会于2023/24学年增至6 800人,至2025/26学年时将倍增至12 000人;
“社区客厅试行计划” —— 开展解决长远“㓥房”问题的调研,同时致力改善现时“㓥房”户的生活社区环境。政府今年内推出“社区客厅试行计划”,由商界提供场地,关爱基金提供资金,委聘非政府机构负责营办。社区客厅会提供共享厨房、饭厅及用以做功课、举办兴趣班和集体活动的共用空间,为“㓥房”户提供额外生活空间;提供资讯及举办讲座,按需要把服务对象转介接受合适的社区服务;以及联系商界和地区组织提供非现金捐赠(例如食物、食物券)及义工服务(例如功课辅导)等。首个社区客厅项目今年内于深水埗福华街推出,为期三年,预计为至少500个“㓥房”户提供服务,全年服务共约80 000人次。政府会在试行一年后检讨成效,考虑扩展至其他“㓥房”户较集中的社区;
在校课后托管服务计划 —— 2023/24学年推行在校课后托管服务计划,让有需要的小学生可在课后留校接受托管及学习支援,方便家长外出工作,单亲家庭亦可受惠。计划会在有较多目标学童地区的约50间小学推行,由学校提供场地、非政府机构营办,将惠及3 000名学生,试行一年后检讨;及
照顾独老、双老住户 —— 尽管安老服务不断发展,资源也持续增加,但独老及双老家庭属弱势社群,需要主动接触提供援助。政府会动员社区力量,包括明年第一季起以荃湾及南区作为试点,委聘“关爱队”探访或接触独老和双老住户,把有福利需要的个案转介至相关社会福利单位跟进。政府会在试点推行后检讨,考虑扩展至其他社区。
关爱队
129.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的“关爱队”,发挥了良好的地区关爱和社会服务功能。月前超强台风和世纪暴雨袭港,南区和荃湾区“关爱队”迅速协助受影响居民。全港18区“关爱队”已完成遴选,全力投入工作,将全面凝聚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援地区工作和加强地区联系。政府会因应“关爱队”实际运作,为他们开发管理应用程式,善用资讯科技,有效发挥功能。
妇女发展
130. 继去年增加拨款成立“妇女自强基金”,政府会在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民青局)下专设妇女事务组,设立“妇女事务专员”,专责推动相关工作,来年重点措施包括:推出一站式家庭及妇女资讯平台;主办首届家庭暨妇女发展高峰会,收集意见制订更聚焦的措施;及透过关爱基金推出“赡养费调解试行计划”,协助与事双方(包括遭拖欠赡养费的妇女)以调解方式解决争议。
推广家乡文化
131. 民政事务总署明年第一季推出“同乡文化推广计划”,为期三年,预留3,000万元予同乡社团申请,举办推广家乡文化的活动,加深市民对其家乡的认识及归属感,弘扬爱国、爱港、爱乡的精神。
少数族裔
132. 少数族裔人士是香港家园的重要成员,政府为他们在融入社区、教育、就业、福利和医疗等方面不断提供服务和支援,措施包括:
融入社区 —— 明年增加两间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分别设于九龙中及新界东,令支援服务中心总数增加至十间,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语文兴趣班、课后辅导、融合活动、辅导等;并邀请此十间中心各设立一队“少数族裔关爱队”,主动接触少数族裔住户、了解需要和介绍所需的公共服务。政府亦会继续加强这些中心为新来港和青年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支援,将“地区为本种族融和计划”恒常化;
教育 —— 教育局继续鼓励及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融入社会,包括为非华语学生设计“网上中文自学资源”,提供多元学习材料;透过采用已调适的“中小学生汉语考试”学习材料,为非华语初小学生试办课后中文学习班;2023/24学年起,将暑期衔接课程扩展至升读小五及小六的非华语学生;增加为非华语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服务的学校数目等;
就业 —— 政府部门可按个别职系工作需要,设计专属该职系以工作为导向的语文能力测试,让申请人达到相关职系的语文能力入职要求。部门亦加强招聘及外展工作,鼓励少数族裔人士投考;
社区大使计划 —— 社署会把“少数族裔社区大使”试验计划延长三年,聘请少数族裔人士或指定人士,在非政府机构及社署福利服务单位支援少数族裔人士;及
情绪支援及辅导 —— 与非政府机构合作,试行设立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情绪支援及辅导的服务中心。
劳工支援
133. 近期人力短缺,制约了香港经济复苏的步伐。我们优化了输入人才及劳工的机制,以解燃眉之急。这属有时间性、非永久措施。政府重视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原则,会加强本地劳工培训、支援和保障,释放更多劳动力和提升劳工生产力,开创高质量就业机会。
加强培训 推动再就业
134. 为鼓励潜在劳动力投入职场,我们明年初完成法例修订,把雇员再培训津贴的每月限额由5,800元调高近四成至8,000元。此外,雇员再培训局(再培训局)明年第一季试行让雇主以“包班”形式提供职前培训,为期两年,首阶段集中于人力严重短缺的行业(例如健康护理、饮食、零售、酒店服务等),提供雇员再培训津贴、培训后不少于一年的雇佣合约、高于市价水平的薪酬,以及为期六个月的就业跟进服务和进修培训安排。
135. 再培训局会检视其服务范围、培训策略及营运模式等,配合香港的经济发展和人力培训需要,推动全民持续进修及技能提升,明年第三季提交建议。
136. 政府会推出为期三年的“再就业津贴试行计划”,对象为连续三个月或以上没有从事任何获酬工作的40岁或以上中高龄人士。若他们连续完成六个月工作,可获发放最高1万元津贴,而连续完成12个月工作则再多1万元津贴,以加大他们重投工作的诱因,可惠及6 000人。
法定最低工资
137. “最低工资委员会”本月底将就如何优化法定最低工资检讨机制提交报告。政府会研究及考虑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六个月内就检讨机制的未来路向作决定。
“连续性合约”规定
138. 劳工顾问委员会(劳顾会)正讨论如何修改俗称“418”的“连续性合约”规定:即雇员须受雇于同一雇主工作四星期或以上,每周工作满18小时,才可享有全面的雇佣福利。劳顾会已原则上同意将相关规定改为以四周工时合计为一个计算单位,正就四周内工时的门槛作进一步讨论。劳顾会达成共识后,政府会尽快修订《雇佣条例》。
健康香港
发展医疗创新枢纽 长远建立“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机构
139. 香港拥有高水平的医疗专业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体系,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我们会发挥香港医疗优势,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注册机构,即可不依赖其他药物监管机构,而直接根据临床数据在本港审批药物,同时也审批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我们会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内外药物和医疗器械(药械)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研发和临床试验,并在不同阶段建立能力、认受性和地位,确保最终的药械审批获国际及国内认可,措施包括:
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 —— 明年成立筹备办公室,就重整及加强药械及技术监管和审批制度作研究,为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议和步骤,迈向以“第一层审批”方式审批新药械的注册申请,探讨长远将中心升格为独立机构,加快新药械临床应用,带动建设药械研发和测试的新兴产业发展;
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 —— 推动中国香港以观察员身分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以熟习及推展药物规管的最新发展,为长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药械权威机构铺路;
成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 —— 明年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为医药研发机构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支援平台,统筹香港公私营的临床试验资源,包括科研人员、配套服务、数据库、样本库、实验室等,并与深圳市政府商讨,让河套香港及深圳园区协同发展临床试验。我们亦会探讨透过临床试验所推动与内地(尤其是大湾区)的临床试验网络合作,协调两地临床试验工作以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
促进医管局临床研究及试验 —— 医管局会在2024-25年度设立“联网临床研究支援办公室”,为前线员工提供咨询和支援、推出措施鼓励医疗团队参与临床研究及试验、加快临床研究伦理审批流程,以及增强支援临床研究和数据共享系统和机制;及
设立全新“1+”机制 加快新药审批 —— 为了让病患者能使用新药,并吸引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于香港推行,今年内在现行药物注册制度上,设立全新“1+”机制,容许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新药,在符合本地临床数据要求并经专家认可后,只需提交一个(而非原来的两个)参考药物监管机构许可(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便可在香港有条件注册使用。
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发展
140. 去年底政府公布的《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制订了发展方向及策略,以应对人口高龄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等挑战。正开展的工作包括:提倡“一人一家庭医生”理念,已有3 400名家庭医生登记在《基层医疗指南》,增加约两成;11月开始资助45岁或以上的市民筛查和跟进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已扩大“长者医疗券计划”至涵盖听力学家、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和言语治疗师等,并容许配偶共用医疗券及将会推出奖赏计划。政府会继续与医护界和非政府机构联手,推进蓝图的发展和实践。
加强抗击传染病能力
141. 香港成功击退新冠疫情,但必须具备忧患意识,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作好准备。政府会提升本地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强化与内地的联防联控和人才培训;以及透过本地大学,促进国际间在疫苗等范畴的科研合作。香港赛马会将出资30亿元作支持。
数码健康纪录
142. 政府会推出“医健通+”,未来五年建立综合医疗资讯基建,透过“一人一健康户口”,统一存放公私营电子病历及整合医疗服务治理流程,市民可透过手机翻查及携带电子病历和预约服务。新系统能支援各项医疗政策及改革,尤其是大湾区跨境医疗协作。
推进公营医疗服务
143. 医管局会继续优化公营医疗服务,包括:
2024-25年度,减少耳鼻喉科及骨科两个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10%;
2025年于玛丽医院根据国家认证标准设立全港首间胸痛中心,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诊症流程,改善治疗效果,提升病人存活率;及
2025年成立母乳库及建立母乳捐赠机制,为未能由其亲生母亲喂哺母乳的婴幼儿提供母乳,尤其减低早产及重病婴儿患上重症的机会。
口腔健康
144. 政府参考去年成立的“口腔健康及牙科护理工作小组”的意见,提升全民口腔健康为重点,在未来两年:
推出“青少年护齿共同治理先导计划”,透过资助13至17岁青少年使用私营牙科检查服务的部分费用,推动青少年预防性牙科护理服务;
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为弱势社群、有特殊需要和残疾人士提供更多的紧急和特殊护理牙科服务;及
优化“长者牙科服务资助”项目,让更多合资格长者可以接受牙齿检查、洗牙、脱牙和补牙等牙科诊疗服务。
精神健康
145. 政府重视精神健康,会继续采用综合模式推广精神健康,涵盖预防、及早识别,并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适时介入、治疗和复康服务。我们致力推行6月公布的十项加强措施,支援精神复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包括:
加快处理个案 —— 医管局会把个案管理计划的个案经理与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比例优化至不超过1:40,维持精神科专科门诊的第一优先(即紧急)个案及第二优先(即半紧急)个案的整体新症预约轮候时间中位数分别为不超过一星期及四星期;
加强社区支援和社工培训 —— 社署明年内会优化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服务,包括强化及早识别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及早介入,探讨加强社区精神健康服务单位社工的培训,以提升他们处理复杂个案的能力;
在社区提供精神健康评估 —— 明年于三个地区康健中心推出先导计划,与社区机构合作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评估,及早跟进和转介高风险的个案;
加强“关爱队”队员培训 —— 为“关爱队”队员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培训,协助转介社区中有需要的市民及早寻求支援;及
推出“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 —— 教育局在2023/24学年推出适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养”资源套,并筹备初小及高中的资源套,积极加强学生认知,协助学校推广精神健康。
医护人手供应和培训交流
146. 为纾缓牙医及护士短缺的情况,政府明年中前会向立法会提交草案,修订《牙医注册条例》及《护士注册条例》,在维持专业水准和病人福祉的前提下,提供新途径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牙医及护士,于指明机构执业提供服务。此外,由2023/24学年起,逐步增加牙科辅助人员的培训学额,并提供学费资助。政府亦会探讨修订《辅助医疗业条例》,提供新途径引入合资格非本地培训辅助医疗专业人员,投入医管局及卫生署服务。
147. 我们会加强香港与内地医疗人才双向培训及交流,以及持续推进“医院管理局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并建基于近期与广东省首阶段交流的成功经验,与内地其他地区城市,例如上海展开人才交流,推动两地医生、护士、中医师等不同临床医护专业人员持续进行临床交流。
中医药发展
148. 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包括:
推动中药检测科研 —— 以政府中药检测中心为平台,加快推动中药信息化及数码化并促进共享共用,例如明年初完成构建“数码化中药平台”,并开放作中药鉴别及教育用途;
制订《中医药发展蓝图》 —— “中医药发展专员”招聘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明年初到任。专员将统筹中医药专业及政策发展,与中医药界联系,共同制订全面的《中医药发展蓝图》,并于2025年公布;
加强中西医协作 —— 2023-24年度起,将中医复康加入“中风治疗”临床框架、在日间化疗中心开展全新的“癌症治疗”先导项目,以及继续探讨把中西医协作推展至更多新病种(如老年退化性疾病等);及
推动香港首间中医医院的筹备工作 —— 香港首间中医医院预计2025年底起分阶段投入服务,医院将与内地中医医院建立合作机制,支援持续发展。
跨境医疗协作
149. 我们会增加两地医疗合作,贡献国家“健康中国”策略,措施包括:
支持国家医院认证标准国际化 —— 医管局会重启医院认证计划,确保管理及服务达到国际水平,并支持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在香港成立办事处,助力国家医院认证标准走向国际,提升大湾区整体医疗水平;
推出“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 明年扩大“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内合适的医疗机构,目标先增加约五间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基层医疗服务试点;也会涵盖例如深圳的个别指定牙科医疗机构;及
善用大湾区医疗服务 —— 于合适的大湾区医疗机构(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香港市民策略性采购医疗服务,纾缓本港公立医院服务压力,缩短市民轮候时间。
宜居活力之都
体育发展
150. 近年,香港运动员在多项大型比赛中表现出众。在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奖牌数目再创新高至53面。政府继续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推动本港体育发展。
151. 在精英化和专业化方面,明年中落成的香港体育学院新大楼会为精英运动员提供更多先进训练设施,我们亦会增拨资源强化学院的运动医学中心。文体旅局继续推展《体育及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提供多项康体设施如体育馆、运动场和公园,包括可举办国际级别比赛的游泳馆,以及设有剑击训练及比赛设备的体育馆;并会在明年中与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港协暨奥委会)合作为教练提供更多接受专业培训和实习的机会,提升教练的专业水平和运动员的训练质素。
152. 盛事化和产业化方面,今年有超过15项得到“M”品牌制度支持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港举行,是历来最多,吸引了世界各地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旅客来港。获支持的赛事包括首次移师香港的世界场地越野车锦标赛、沙特阿美石油女子团体高尔夫球赛、香港男子网球公开赛等。明年底落成并于2025年启用的启德体育园,是香港历来最大型的体育基建项目,可举办国际足球和榄球赛、音乐会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提升体育软实力,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153. 普及化方面,我们会在“全民运动日”与港协暨奥委会合作,加入体育节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康文署亦会考虑在每年的特定节日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给市民使用,举办主题运动日供市民参与;亦会由明年起在体育馆设立自我体质测试站,在户外场地引入智能健身设施,使用者更可透过应用程式,储存及取用运动数据及健康资讯。政府亦会鼓励和协助民间组织举办不同的体育活动和赛事。
环境生态保护
154. 为达到“双碳”目标,政府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我们已设立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协助迈向国家及香港的碳中和目标,从源头解决碳排放问题,重点措施包括:
加强建筑物节能减碳 —— 今年内就修订《建筑物能源效益条例》的建议咨询业界,包括扩大监管范围至更多类别的建筑物、强制公开能源审核报告资料、缩短能源审核周期等,目标明年展开立法工作;
把更多产品纳入回收循环再造计划 —— 明年提交条例草案订立适用于不同产品的法律框架,制订相关附属法例。目标在2025年起逐步将“生产者责任计划”推展至塑胶饮料容器、纸包饮品盒、电动车电池、汽车轮胎及铅酸电池五种产品;
建立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 —— 提升“北部都会区”的生态质素和生物多样性,让市民享有优质户外生态教育及康乐设施;在园内引入现代化水产养殖业;有关策略可行性研究预期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及
保护香港生态系统 —— 按国家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届会议上推动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因应香港实际情况,更新并落实《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
地区环境
155. 政府会推行“悦目亮丽城市计划”,加强美化城市,包括重点打造城门河及元朗明渠为赏花热点、在主要节日美化主要道路中央分隔带及回旋处花床等园景,以及为合适球场、体育场馆外墙及洗手间注入艺术及设计元素等。政务司副司长会负责统筹。
团结力量 说好香港故事
156. 我们会团结爱国爱港力量,把香港自由、开放和中外融合的实际情况、“一国两制”成功实践、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和整体机遇等,向香港内和国际社会积极宣讲,把真实的香港故事向世界说好。
(八) 青年兴 则香港兴
157.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我们会用好香港的教育优势助青年发展,孕育青年的未来,同时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发扬传统学术教育同时,大力提升职业专才教育地位,培养有认受性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教育高地、人才高地。
▼施政报告 扩大八大取录非本地生比率▼
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
158. 香港专上教育高度国际化和多元化,是唯一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我们将发展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让香港学生更获益,更有国际视野,专上教育有更专业和优秀的扩展空间和生命力,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城市地位,把香港专上教育提到更高台阶,措施包括:
扩大政府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 —— 2024/25学年起,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将提升一倍至40%,专上院校可因应本身条件,循序渐进吸引更多外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内地学生来港升学,以高质量教学和配套,让专上院校扩容提质;
扩大奖学金计划 —— 上学年,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学生并受惠于政府的“一带一路奖学金”和教资会资助大学的不同奖学金计划的总人数约2 500人。我们会向“政府奖学基金”额外注资10亿元,2024/25学年起增加“一带一路奖学金”的名额五成;并会逐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名额,由每学年300个提升三分之一至400个,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来港就学及进行研究。我们亦会持续推行“香港卓越奖学金计划”,每年资助100名优秀本地学生升读境外知名大学,扩阔本地学生的环球视野;
增加宿位 —— 教资会资助大学将继续推展多项宿舍项目,目标在2027年之前增加合共约13 500个宿位,照顾包括新增学生的需求;
支持自资专上院校提升校舍 —— 明年推出新一轮批地计划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以支持自资专上院校发展及改善校舍,支援更多教学活动;
增加在港留学生学习及增值机会 —— 11月起,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增进他们对在港工作的体验和认识,提升毕业后留港发展的意欲。安排将试行两年,受惠学生超过35 000人;
提倡多元文化学习体验 —— 2023/24学年起,教资会会向“内地与环球连系及学习体验资助计划”额外注资1亿元,鼓励资助大学提供更多境外交流及学习机会,提倡多元共融的国际化学习环境;及
推进“北部都会区”专上教育建设 —— 致力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鼓励专上院校与中外知名院校加强合作,通过区内共享资源和产业联动提升协同效应。
发展应用科学大学
159. 政府会推动成立应用科学大学,大力提升职业专才教育获得大学学位地位,为有志在专业技术发展的青年建立康庄大道,达到行行出状元的目标。应用科学大学会与专业技术业界紧密合作,在课程内融入丰富的实习和职场学习机会,加强栽培学生的应用能力。
160. 政府会联同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参考国际经验,订立成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条件,涵盖收生、课程、认可、就职衔接及业界参与等。我们会提供财政和配套支援,包括优先考虑将应用科学大学的合资格课程纳入“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提供额外资助,鼓励院校开办与专业技术有关的应用学位课程及加大报读诱因,以支持合适的自资院校发展成为应用科学大学。此外,我们会预留启动资金,支援有潜质的专上院校成立“应用科学大学联盟”,实行联动推广,以提升职业专才教育在社会、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扩大职业人才库
161. 我们积极支持职业培训,培育本地人才,增能增值,提供晋升阶梯,措施包括:
成立香港资讯科技学院 —— 职训局聚焦为资讯科技界别提供职前及在职培训,巩固香港资讯科技能力,课程会于2024/25学年推出;
增加“学徒训练计划”津贴 —— 职训局由2024/25年度起计三年,向每位注册学徒每月发放额外培训津贴,亦会资助每名毕业学徒在入职后继续参与相关行业的培训课程,两项资助安排时限各为36个月;及
加强跨境资历互认 —— 与内地当局合作推进两地相互承认副学位程度学历,包括高级文凭学历,并以试点方式试行资历互认工作。
STEAM教育
162. 我们会进一步于中小学大力推动STEAM教育,包括开设小学科学科,在2023/24学年公布课程框架,2025/26学年起推行;在2023/24学年开展数学课程的支援项目,以提升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以及加强发掘和培育本地STEAM精英。
教师和学生支援
163. 政府继续支援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包括加强与内地当局和院校合作,恒常开展专业培训、交流及合作;于《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增设奖项,鼓励勇于创新的教师;以及2024/25学年起恒常化“幼稚园搬迁津贴”,鼓励及协助幼稚园申请迁往由政府拥有的幼稚园校舍。
持续青年发展
164. 政府去年底公布《青年发展蓝图》,培育青年成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具正向思维的新一代。政府继续落实及完善蓝图内160多项措施,明年中举办“青年发展高峰论坛”,作为下一届“青年节”开幕及亮点项目。
165. 我们继续推展各项青年在内地和海外的交流和实习计划,今年内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提供一站式资讯、宣传及交流平台。
166. 民青局已在上月成立“连青人网络”,凝聚曾参与政府各项青年活动的青年人,提供发展多元才能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我们会研究利用合适设施,设置“连青人网络”的持续互动平台,当中包括多用途活动空间、文青原创产品市集、小型表演空间等。
167. 我们亦会持续推动“保安局青少年制服团队领袖论坛”,挑选优秀和具潜质的队员加入领袖论坛,组织多元学习机会、与内地大学的交流以及到大湾区和其他内地或海外城市考察的活动,鼓励成员就青年发展工作出谋献策。今年底我们也会为离队学长成立“领袖论坛学长会”。
(九) 结语
168. 香港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接触了很多市民,听了很多意见。令我感动的,是香港人很热爱香港,愿意为香港付出,他们振奋着我的心。他们向我说,从不会因为为香港做事而感到疲倦,只会因见到一些总是自我“柴台”、“唱衰”的人而感到心痛。我感谢热爱这家园的每一位香港人,你们温暖着我们的心,我们不会让这些负面心态冷却我们的热诚,破坏我们的团结,挫败我们的意志。
169. 香港一向有善拼敢赢的精神。今年亚运,香港运动员再破纪录,勇夺53面奖牌,展现了善拼敢赢的自信,令香港人自豪。
170. 香港有很多优势,我们不应忽视亦不能妄自尊大。面对竞争,必然会互见长短,我们不应骄傲、不应气馁,更不应妄自菲薄。香港从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大都会,经历了岁月春秋冷暖,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香港人经得起考验、灵活、“有桥”,每次都转危为机,变得更成功、更出众。造就香港成功的,是我们的互相扶持、互信共勉、互相团结。
171. 我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坚信“一国两制”,我坚信香港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包容共济,我们一定可以共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