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飞霜】八千木棉飘絮白茫茫 摘棉制枕去头风 细数香港棉踪

撰文: 潘安奇 邓丽婷
出版:更新:

“拦路‘棉’偏似雪花……♫”,一阵风吹过,却有朵朵“雪花”飘下,满目茫茫,伸手一抓,入手却是暖柔轻盈,不冷不化,收拢五指,只剩丁点大小。这“六月飞霜”,原来是木棉树到了果熟播种,繁衍万千的时候。小朋友钟爱非常,在棉堆中把玩自得其乐;有市民就自制神器摘棉制成枕头,民间智慧认为可去头风。而香港木棉树处处,有四棵树王树形出众,名列《古树名木册》,不可不看。

有市民自制神器摘棉制枕。(Mei Cheung)

近日木棉飘絮,各区树下每逢风吹,就出现飘“雪”美景,地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白棉。小朋友看到就乐坏了,蹲在地上收集把玩,两指捏起一小朵,放在嘴前“呼呼”吹起,望着棉絮翱翔半空就呵呵笑着不知疲劳。

采棉制枕:“别让英雄(树)无用武之地”

有网民近日就拍摄到一名妇人忙于采棉,制成木棉枕头。相中可见,该妇人用三支长短不一的棍子接驳成伸缩棍,在末端绕上铁圈,套上胶袋,成为采棉神器。上载相片的网民引述她称,一直用木棉枕头,棉球不用去籽,功用是“去头风”,周四放假便出动采棉,为木棉枕头换上新棉,并慨叹说不捡走木棉就会浪费,“别让英雄(树)无用武之地”。

木棉飘絮不可制棉胎

掌故专家郑宝鸿表示,木棉树的棉絮并非可制成市面所见棉袄、棉胎等的真正棉花,所以没有商用价值,但木棉树火红色的花蕊则是五花茶的食材之一,据说有去湿的功用。

红棉路、赤柱因树得名

至于木棉树与香港的渊源,他说现时中环中银大厦旁在开埠至1960年期间,种了好几棵木棉树,当时的天文气象预测还未如今时今日般精确,但人们见到这几棵木棉树开花就知道天气转暖,后来那条路也就被命名为“红棉路”。而赤柱之名的由来,其中一个说法也与木棉树有关,郑指相传以前赤柱种了好多木棉树,由于树干又直又粗,加上火红花蕊盛放时,远看有如“赤红色的大柱”,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赤柱”了。

棉絮飘散积累。(潘安奇摄)
小朋友把玩木棉不亦乐乎。(潘安奇摄)
+5

四木棉树王列《古树名木册》

全港有约8000棵木棉树,每年五月左右都会相继结束花期,果实爆开,雪白的棉絮得以散落,形成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政府编制的《古树名木册》中,有四棵木棉树榜上有名,树形出众,别具价值,受政府优先保护,其中一棵位于据木棉树而命名的红棉路,可谓名符其实的树王。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地点:红棉路,香港壁球中心外的斜坡上

树干直径:860毫米

树高:23米

树冠:15米

地点:坚尼地道,观鸟园辅助设施前的斜坡上

树干直径:754毫米

树高:16米

树冠:14米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地点:大埔运头角游乐场

树干直径:965毫米

树高:18米

树冠:23.2米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地点:元朗水边村游乐场

树干直径:1250毫米

树高:20.5米

树冠:1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