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听不见的鼓声 健全听障龙舟队 划出零分贝的默契

撰文: 潘希桥
出版:更新:

明日就是端午节,要说属于端午节的声音,莫过于震耳欲聋的龙舟鼓声。击鼓声不但能助威,亦能帮助选手跟上节奏。但对听障选手而言,鼓声并非分贝,而是一种触觉,“听不见的鼓声,就用身体感受。”金鹰队队长阿好用手语比划道。
由听障及健全人士组成的“一班同学金鹰队”去年在龙舟邀请赛夺冠。队员坦言,健全和听障人士之间,偶然会因沟通误会出现争拗,但这无碍他们成为水上的最佳拍档,一扒一拨、加上一个大大的笑容,这群健儿建立了无声胜有声的默契。

金鹰队伙同一班同学会的成员每周会练习两次,备战下月4号的赛事。(高仲明摄)

香港每年都会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当中竞赛组别包括专为残疾人士而设的“展能组”。本身一直有划龙舟的听障人士阿好,为了出战这赛事,伙同多位听障朋友,在去年组成了“金鹰队”。根据大会规定,展能参赛组别须由健全人士及残疾人士参与,比例各半,因此阿好伙同另一队伍“一班同学会”的旧拍档,组成了“一班同学金鹰队”参赛,并顺利择下桂冠。

一班同学会队长Danny解释,大会定下这规矩有双重意义,“大会一方面希望带动共融的气氛,另一方面龙舟有一定危险性,船上有健全人士,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应对。”同样的组合今年将再接再厉,于下月的龙舟邀请赛作赛。

伙拍金鹰队的健全队员Danny指,大会希望透过展能项目,带动伤健共融的气氛。(高仲明摄)

访问当日的傍晚6时,一班选手齐集将军澳运动场,步行往海傍训练,一个老伯伯经过他们身旁的时认出他们,比起加油手势,“金鹰,我有在电视前支持你们的!”金鹰队长阿好腼腆一笑,微笑点头,尽管耳朵听不到,加油的手势却一目了然。

阿好的正职是一名地盘工人,9年前在朋友介绍下接触龙舟。起初每周训练两至三次,白天在地盘上日晒雨淋,下班后还要到海傍练2个多小时的龙舟,“开头真的有想过放弃,太辛苦了。”但每次划完,都感到一阵全身舒畅的成功感,这一点让他坚持了下来。

每年端午节,声势浩大的龙舟鼓声为炽热气氛点了睛,但鼓声原来除了听,还能触碰,“他们会依靠脚底下的震动来感应鼓声节奏。”教练Andy说。比赛的时候,健全选手会将桨数数出声,但听障人士只能一边划一边默念,没有教练和同伴的提点,听障选手一旦开始比赛,便彻底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他们得确保把每段距离的桨数背得滚瓜烂熟,才能展现出一丝不苟的合拍度。


龙舟讲求“齐桨”听障队员要背桨数

Andy指,龙舟讲求“齐桨”,否则水阻会增加,俗称“闸水”,遇到这种情况,面对健全选手只需要喊一声“看齐”,队员便知道要跟上节奏;但训练听障选手,他却要趁每次停下来时,慢慢说话配合肢体动作,告诉他们刚才的动作和表现,有什么地方需要更正;因此,他们必须要比一般人更专注,更仔细地观察前方的船桨。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他们,则可能要花上更久。

教练会透过队长阿好,转达较为复杂的讯息,虽然阿好本身亦是听障,但领悟力高,以前亦一直和健全人士划龙舟,看到教练的身体语言一点就明。(高仲明摄)
+2

有全神贯注的训练时刻,也有休息时的轻松光景,然而队友要学懂共融,首先要学会共存。有时候,当听障队员看到健全人士在背后窃窃私语,他们会疑心,是否在说自己?“他们(听障队员)常常会担心融入不了,希望参与聊天,并且很著急其他人在聊什么,有时会走来问我,‘他们在聊什么?’”教练说。

教练Andy指,教导听障人士时,若肢体语言行不通,会在队员掌心写字。(高仲明摄)

队员共融要双方起步
健全队员Iris亦坦言,队友间起初会因误会而不和,“有时候他们急于表达意见,发出声音,但不为意自己声音较大,别人会觉得他们没礼貌。”沟通,往往是共融的关键。“某次整天比赛,有听障队员热情问我,吃饭了没有,感到很窝心。”她很庆幸能透过扒龙舟的机会,与他们建立友谊。她又指,曾有队员见到听障队员在快抵达终点时提早收桨,觉得他们不合群,后来得悉他们白天都在干体力活,疲累的程度跟他们不可同喻,不满便化成了体谅。“共融需要双方起步,如果是单方面,那是你迁就我,还是我全迁就你?不可能。”

如今他们一伙儿除了平常练水,也会在whatsapp群组聊天,并且不时相约吃饭见面,他们既是水上拍档,亦是陆上良朋。去年夺冠,今年会有压力吗?“抱平常心,一如往年。”阿好简单回答。也许对他来说,比起赢到一个奖杯,觅到一班无声胜有声的朋友,来得更重要。

训练的时候,教练会用身体语言告诉队员要注意的事情。(高仲明摄)
听障人士需要熟背桨数,并紧盯前面队友的桨,增加同步率。(高仲明摄)
“金鹰队”与“一班同学会”组成队伍,于去年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展能组夺冠。(高仲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