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医疗指示|学者:医护需时与病人沟通 惟缺资源忧机械式执行

撰文: 吕颖姗
出版:更新:

政府正草拟关于“预设医疗指示”和“不作心肺复苏术命令”的条例草案。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联席总监钟一诺今(29日)表示,“预设医疗指示”有其局限,并不应机械式地跟从,强调把“预设医疗指示”的文件直接等同“尊重病人自主”的原则是危险的。

他建议,医护多花心机时间了解病人的想法、性格及价值观,从而做出更符合伦理和人性的决定,惟亦同意在现时医疗资源短缺下是很难实践。

政府现正草拟《维持生命治疗的预作决定条例草案》及相关法例修订,当中包含两个部份,包括预设医疗指示的法律框架,以及不作心肺复苏术命令的法律框架。(资料图片)

若机械式执行或引伦理争议 医护要花时了解病人想法

医卫局今年内拟就预设医疗指示提交修订并公布立法框架,当中包括就“预设医疗指示”编纂为成文法则,即病人可以书面形式预先表达,在特定条件下不希望接受的维生治疗。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联席总监钟一诺今在电台节目中形容“是香港林中政策迈向新一页的好消息”,惟认为相关政策有一定局限。

他举例指,如有病人在签定“预设医疗指示”后被车撞倒昏迷,意外发生前却曾向家人表示对未来两周的一些计划,若单靠其签署的“预设医疗指示”,不作抢救的决定或引起伦理道德的疑问。

他认为,现时“预设医疗指示”有其局限,并不应机械式地跟从指示,强调把“预设医疗指示”的文件直接等同“尊重病人自主”的原则是危险。他建议医护多花心机和时间了解病人的想法、性格及价值观,和病人及其家人对于病人的临终照顾带有持续性的讨论和沟通,从而做出更符合伦理和人性的决定。

不过,他亦同意使用“叙事伦理”的方法来和病人作预设照顾计划的沟通,会花上大家更多时间及工夫,在现时医疗资源短缺下是很难实践,故需正视香港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