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贩斜阳】忆40年来纸媒三度亡 前老总郑明仁:地铁通车杀晚报

撰文: 黄伟民 邵沛琳
出版:更新:

“以前印报纸、等于印银纸,但(现今)即时新闻打死报纸!”资深传媒人、《苹果日报》前总编辑郑明仁,历尽报业百花齐放至兴衰,他庆幸于报业辉煌年代入行,70年代末地铁及海底隧道,引致晚报走下坡。80年代流行“拍拖报”(咸报夹严肃报章一起出售)、90年代的枪林弹雨的大新闻、报章“割喉式”减价战等,仁哥都娓娓道来 。纵横报坛40年,他剖析香港纸媒先后面对三次死亡:地铁通车杀晚报、免费报章打残日报、如今又到手机即时新闻狙击免费报。报业美好时光不再,郑明仁认为:“我觉得美好嘅仗已经打完!”“纸媒不死”之说只是老报人的一厢情愿。

即时新闻打死报纸,依家报纸根本为咗生存而挣扎!
郑明仁 资深传媒人
资深传媒人郑明仁看尽报业百花齐放至兴衰,他认为即时新闻“打死”报纸,纸媒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黄伟民摄)

童年盼当报贩 前老总看报业萎缩

郑明仁1977年于时为浸会学院传理系毕业后,先后于《商业电台》、《成报》及《苹果日报》工作,曾在《苹果》任总编辑,至2011年退休。他现为报业资料馆作筹备工作,望将本港的报业辉煌年代、经典重大新闻呈现市民眼前。

摸一下胡子,仁哥忆起,童年曾想当报贩,梦想坐在报摊免费看报纸、看《老夫子》,早年报档生意好,坐在档口就有收入,“(当时)唔知报贩背后有好多辛酸事,一早起身叠报纸、日晒雨淋。”时至今日,纸媒生意萎缩直接影响报贩生计,晚报已死,日报风光不在,仁哥说,日报之死,死于源于免费报章。而晚报之逝,源于香港集体运输工具的跃进。

晚报三大死因:红隧及地铁通车、无线电视开台

现时不少市民选择阅免费报,年长读者亦不例外。(黄伟民摄)

再付“斗零”换份新报纸阅读

回到60年代,当时资讯未如今日般流通,市民唯一娱乐就是看报纸的专栏小说、阅报找工作。郑明仁忆述,过去有茶客买一份报纸阅读,之后再补几个“斗零”(硬币)、再换另一份报纸阅读,可想当时报业相当蓬勃。

一程船时间 足够看当日早上新闻

郑指出,晚报的消逝,始于1972年8月2日红磡海底隧道通车,从前渡海小轮接载来往九龙及港岛的市民,他们上船前买一份晚报,刚好用一程船及转乘巴士的时间,以了解当日早上的新闻;而1979年,地铁(即港铁)通车,更是晚报的“致命伤”,由于地铁的行车时间短促,晚报的生存空间在需求降低下,报贩亦不倾向订取。随后,本港电视台亦步入黄金岁月,市民有更多方法获取资讯,令晚报的生存空间收窄,最终被淘汰甚至绝迹。

80、90年代报业转捩点:拍拖报、减价战

本港昔日旧报。(郑明仁提供/黄伟民摄)

80年代报纸曾经滞销,有报贩以将两份刊物合并出售,称为拍拖报。常见是咸湿小报夹严肃大报略为减价,一起出售。至90年代中后期,《苹果日报》《东方日报》主导市场,当时《天天日报》《快报》等小报遭淘汰…… 报馆设全回纸制度,拍拖报于市面绝迹,为报业战拉开序幕。

我有种悲呜感觉,无人讲到纸媒会唔会死!
郑明仁 资深传媒人

千禧年代日报两大死因:免费报纸、即时新闻

郑明仁表示,80、90年代,本港报业百花齐放,不同立场及声音的报纸各有市场,他形容,那些年报纸是报贩及记者的生命泉源,“印报纸等于印银纸”每早都有数十万卖报收入,而当年《成报》一纸风行,便是经典例子。1995年《苹果日报》的以两元割喉式减价促销,报贩受惠收入增长。

小报被“主流”报章淘汰

至90年代中期,市面由数份“主流”报章占据市场,其他小报已经“归边”或被淘汰,报贩首当其冲受影响、收入大不如前。郑忆述,由60、70年代的60多份报章,减少至2015年的20多份。至今,收费及免费报纸的市场比例平均,读者数量已达饱和状态,读者对影像及即时新闻更为“重视”,对日报、免费报造成无形的杀伤力。

免费纸、网上新闻牵起新时代

跑马地成和道飞虎队剿匪后,成报采访队在现场留影,后排右三为郑明仁)(受访者提供)

纸媒处于“寒冬”“冰河时期”?

本港报业的辉煌时期一去不返,即时新闻扭转传统报业营运模式,日报由厚变薄、新闻战场已转战至网上,严重打击报贩生意。郑明仁解释,就突发新闻而言,过去大新闻由翌日报纸详细交代,即时新闻面世、读者对日报依赖降低。

“呢几十年在报业奋斗,令我生活得好愉快,其实我对报业好有感情!”郑明仁引述香港报业公会主席甘焕腾指“纸媒不死”,他有感报人的希望,只是一厢情愿。他认为,互联网及手机发达,“全民记者”拍摄及获取更多新闻资讯,新闻的发展转了另一种模式,无论是报贩或纸媒,80、90年代的报业辉煌时代,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