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奖|研设第四个奖项 目标可促进国际合作 两三年内成事

撰文: 倪清江
出版:更新:

“邵逸夫奖”今年进入第20届,大会5月30日公布今年三个奖项共有7名科学家获奖,包括香港成长、于中文大学毕业并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华人数学家丘成桐。 该奖项目前只设数学科学奖、天文学奖和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三个范畴,大会正研究增设第四项,可促进国际合作,考虑范畴包括环保研究方面,料两三年内成事。

邵氏基金会主席陈伟文:新奖会避免与世界其他奖项重叠

“邵逸夫奖”由已故影视大亨邵逸夫于2002年创立,2004年首度颁奖,今年刚好踏入第20届。三个奖项的奖金最初各为100万美元,2016年起增至120万美元,今年颁奖典礼定于本年11月12日 于香港举行。同期将举行香港桂冠论坛,有20多位邵逸夫奖得奖者亲临香港,通过研讨会、讲座和对谈会等,与全球来自超过30个不同国家及地区逾200名青年科学家交流。

邵氏基金会主席陈伟文今日(16日)表示,正研究设立第四个奖项,会避免与世界其他奖项重叠,他指目前世界较多对抗形势,希望新奖项可促进国际合作;邵逸夫奖行政顾问邵咏仪表示,其中一个考虑方向是环保方面。

16位得奖者之后获颁诺贝尔奖

邵咏仪表示,20年来累计有106位科学家获得邵逸夫奖,其中16位其后获得诺贝尔奖,她补充该奖不会颁予本身已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提到其中三位研究重力波的学者——Ronald W P Drever、Kip S Thorne及Rainer Weiss在2016年获天文学奖,当年并无人提名他们,但专家评审团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奖。Ronald W P Drever在2017离世。

到2017年诺贝尔物理奖,就即颁予Kip S Thorne及Rainer Weiss,以及另一位科学家Barry C Barish。被问是否很有前瞻性,邵咏仪直言说“我哋都觉得系!”

推出初期外国学者以为是诈骗

邵咏仪回想20年前推出初期,由于邵逸夫奖在学术界名不经传,当时有俄罗斯科学家得奖,打电话去通知时说了几句就被收线,电邮通知没有下文,因被以为是诈骗,最后要找本港学者联络当地相熟的学者,再透过对方找得奖者,不过经过20年的经营,现时得奖者收到通知都会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