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社区治疗令 医生认同探讨望正面讨论 社协忧反令患者拒求医
每次发生有精神病患者伤人案件,社会上总会有人重提社区治疗令。署理医卫局局长李夏茵昨(9日)表示,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将会探讨在港实行社区治疗令的可行性。
不过,早在港府交出的2017年精神健康检讨报告中,已提到相关社区治疗令根本对减少精神病患者入院次数并无明显帮助。精神科医生麦永接则认同值得探讨,明白到社会担心措施实施后会有损害病人权益,惟不同病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望社会可正面讨论相关事宜。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阮淑茵则担心,政府表明研究社区治疗令的可能性,或会增现时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反建议政府增社区支援。
2017年精神健康检讨报告指无助减少患者入院次数
署理医卫局局长李夏茵昨提到十项措施以改善现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支援,当中包括将会探讨在港实行社区治疗令的可行性。
据不同地方的立法可见,社区治疗令分为两个模式,分别为分流及预防模式。在分流模式下,如患者被判定为需要强制入院,可以以社区治疗令替代入院;而在预防模式下,即使患者病情仍未达到符合强制入院准则程度,也会被颁布社区治疗令,以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虽然不少地方都设有社区治疗令,惟在港府交出的2017年精神健康检讨报告中,已提到相关社区治疗令根本对减少精神病患者入院次数并无明显帮助。据牛津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Jorun Rugkåsa的研究,在分析不同地方推行社区治疗令的成效后,均指目前结果研究没有证据表明令患者受益,惟相关治疗令却有道德上的争议。
恐增精神病患者心理压力 更不想看医生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阮淑茵担心,政府表明研究社区治疗令的可能性,或会增现时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令他们不想看医生。她亦表示,外国实施相关措施时需要有足够人力资源跟进,才可以确保措施不会出现反效果,质疑香港是否有相关的人力资源。
她补充,有收到不少街坊表示在入阮的过程并不愉快,担心如真的引入相关措施,可能会令本来想找社工或医生求助的市民,反而因担心社区治疗令,而拒绝求助,反建议政府与其用资源讨论相关立法,不如增加资源在社区支援。
社工丁惟杉同样忧心,相关措施会令患者不愿看医生,“可能会惊同医生讲多两句,就会话有社区治疗令。”他认为重提社区治疗令或更标签化精神病患者,阻碍了精神病患者求医,直言相关措施对社会没有好处,“所有呢啲措施嘅背后就系带咗个讯息畀市民知,标签化依班嘅精神病患者好危险,咁系完全无好处。”
精神科医生:“有条件释放”机制有二大盲点
精神科医生麦永接则表示,在外国如英国及澳大利亚等都有实施社区治疗令,认为相关立法是值得探讨,“总要有个时机去倾”。他表示,虽然现时已有“有条件释放”机制,惟其机制有二大盲点,分别为只限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及该病人必须为入院病人,认为社区治疗可填补相关盲点。他强调,实施社区治疗令不一定负面,因不同病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在适合时间接受治疗亦十分重要,“有啲人入院帮到佢,有啲人喺社区帮到佢”,望社会可正面讨论相关事宜。
对于有声音指措施或令患者因而拒绝求医,他认为,即使在现时的制度下,亦有不少患者会因为担心被医生要求入院,故预料措施实施后对病人求医意愿影响不大。不过他表示,明白到社会担心措施实施后会有损害病人权益,故认同在探讨相关议题时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