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小政府思维陈腐落伍 须减生活成本 梁振英难卸责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财政司长曾俊华发表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动用388亿元“派糖”,包括宽减薪俸税和利得税,以及3年来首度调高薪俸税个人免税额,盼能刺激经济。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今次财政预算案有多项惠及中产的措施,但并未有从根本上协助市民降低生活成本,也未见特区政府提出强而有力板斧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不少财金官员仍未扬弃不合时宜的小政府保守思维,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身为特首的梁振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财政预算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为香港社会和香港市民,(一)建立长期稳定适当的收入(二)并尽力减低市民的生活成本。两者都应该做到最好,即使受到诸多现实制肘,但也至少要做到其一,倘若两者都失败,那就是一个无能的政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正正就是当前香港的情况。

香港从来没有什么小政府

长期以来,特区政府界定本身为“小政府”,因此不能有全面的产业政策,更不能过多干预市场或某个行业。“小政府、大市场”的意识形态,早已成为官员推卸替社会思考及前瞻策划未来的挡箭牌。事实上, 根据2014/15年度公务员总薪酬接近1000亿元计算,香港从来没有什么小政府。若官员不能够摒弃这种保守思维,寄望这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为特区政府在“开源”上取得大突破,著实并不容易,何况开源往往需要更长期的规划,主事者要真正高瞻远瞩,也要敢于向大企业和财阀开刀。说得不客气一点,恐怕这不是今天香港财金官员有能力和有胆色去做的事情。

就算暂且不谈产业发展和收入调整等事关长远开源的老大难问题,单是讨论如何减低市民生活成本这个大方针,特区政府也应当好好“静思己过”。过去财金官员经常以“量入为出”和“确保社会稳定”等主张,来压制市民对经济权利的合理追求,然而每一年财政预算案公布,市民经常见到的,却是特区政府坐拥庞大财政盈余、财政收入屡屡被严重低估。

虽然曾俊华将2015/16年度财政预算盈余修订为300亿元,比去年初估计的368亿元为低,罕有地出现了“高估盈余”的情况,但不少分析都留意到,新修订比原先估计的数字下跌,主因是财爷为房屋储备金拨备450亿元。如果把这笔帐目计入库房盈余,其实今年的盈余可以高达750亿元,和早前会计师公会估计的791亿元相若。财爷的做法,实际是有人为地压低政府盈余数字之嫌。

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非常充裕,绝对有条件重整香港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如果结合长期的有效产业发展规划,香港经济绝对有能力开展类似北欧模式的社会资源管理。

长期“积极不干预”种下来的恶果

香港的民生问题,既是政府长期“积极不干预”种下来的恶果,同时亦因承袭英国公务员管理模式,官员缺乏政治家的领导魄力,更缺乏任何前瞻性,一方面看不见香港经济结构如何受到中国崛起的地缘政治经济生态变化所影响,另一方面更看不见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放任经济意识形态的深层次结构缺陷,让香港深陷一种畸型的经济情况中——香港经济增长放缓已是不争事实,就连曾俊华也预测2016/17年度本地生产总值(GDP)实质增长只有约1%至2%,但讽刺的是,尽管市民收入增长中位数增长缓慢,可是政府收入却依旧强劲,所得税和薪俸税收入不断增加。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香港市民买入严重高估的物业所支撑出来的“剥削性收入”

到底是谁加了人工要交税?谁赚了钱要交税?为什么一般市民完全不觉得收入有显著增长?财金官员根本看不到个中原因。 其实,这种反常现象根本不难理解,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百业畅旺, 经济活跃,政府收入才会同步上扬,反之则收入减少, 然而香港不寻常格局却是,经济增长放缓但收入却逆流上升,一般分析都相信这与香港畸型地产楼市有关,因为过去五六年香港整体经济表现并不突出,但物业市道却异常火红, 而同期政府来自地价和地产相关的收入,每年动辄高达近1000亿元,这笔巨款恰恰是库房盈余与否的关键砝码。众所周知,楼市狂潮带来的帐面增值,不仅是镜花水月的纸上富贵,更邪恶的是,这笔巨款是不少香港市民买入严重高估的物业所支撑出来的“剥削性收入”。港府不单不深思这种反常收入不可持久,更没有半分决心,提出全力帮助市民减低生活成本的大刀阔斧改革。

香港是世上其中一个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针对交通医疗教育等日常生活需要,推出减低市民生活成本(诸如交通开支等)的政策,往往能够立竿见影,不仅可即时减轻市民的生活负担,更可增加市民经济活动,加强消费意欲,提升经济动力;至于全面调整住房政策、推动大学和医疗产业化发展等,更不仅可以减低生活成本,还可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有效手段。

香港不单税率低,税种亦少,税务结构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相应提升各种既具减低生活成本效益,也能促进经济动力的措施,方为香港长远发展的上策。在推动这些改革上,特区政府既具备实际能力,也拥有潜在能量,可是目前当局所采取的政策,仍然离不开派糖的思维,仅属短期手段。这究竟是官员们不知道、不认识,还是不愿意承担,更不愿意让自己日后的工作不好做?官员们必须回应这种质疑。

上司把未有作为的责任推卸给下属  只反映了他自己的无能

出现上述情况,本港财金官员无疑要负上不少责任。然而单将矛头指向他们身上,也不公道。近年香港社会上有一种论调,认为特首梁振英的施政,遭到一些财金官僚所抵制,然而就算真的存在来自财金官员的阻力,梁振英也不可能以此作为借口,因为他始终是特区政府之首,对政府重大方针决策责无旁贷,若上司为下属所制约,欲作为而无力作为,说得难听一点,上司把未有作为的责任推卸给下属,其实只反映了他自己的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