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学生创意大爆发! 研发“蟾蜍”地震探测器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香港天文台及香港气象学会主办的“地震探测器设计比赛”,450名中小学生参与,当中以郑荣之中学的学生研发出“井上之蟾蜍”夺冠,该作品可感应东南西北方的震动,再分析及纪录其震动幅度。有中学生在参加科研比赛后表示,参赛过程中与其他队伍互相交流,未来亦冀继续在科研方面发展。
获得高级组冠军的宣道会郑荣之中学,5个组员都是修读理科和电脑科,过往也曾参加类似的科研比赛。他们的作品设计是一只“井上之蟾蜍”,参考了古代的候风地动仪经常以蟾蜍作装饰,同学们发挥创意,直接设计出蟾蜍外型的地震探测器。仪器内设4个感应器,感应四周震动,透过电脑程式纪录地震方向和每0.1秒的数值变化。整个作品成本不过200元,电脑程式也由组员编写。
研发过程“有血有泪”
伍同学表示,自参赛以来,过去两个月时常见面商讨、制作,最近两星期更每日留校至7点多、学校关门才离开,直至昨晚组员仍在不停测试和改良作品,但今早8时半有一个感应器出错,差点“吓死”,因十分担心过去两个的努力会付诸流水,组员更在“抢修”时太心急,不慎刮伤手,笑言整个参赛过程可说是“有血有泪”,幸而最终在展览开始前成功修复。
负责编写程式的组员马同学认为,参赛对日常学习有轻微影响,但能在参赛过程中能与其他参赛队伍互相交流,笑称经常“打探”其他组设计理念和工作进度,但大家都十分乐意分享,加上评判个对其设计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令他们觉得经验难得。
望日后投身科研或工程界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书本学不到的知识,宁可再花时间学习,也不愿错过这次经验,又指今次比赛最大的得著是认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可认识组员,大家由不相识变成每日见面,因为有科研这个共同话题和目标,整个商讨和制作过程都很融洽。他们又指,将来会继续参加类似活动,也会在大学选读科研或工程系,继续在这方面发展。
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长黎守德认为,科研活动在于培训年轻人的创意、勇于尝试及不怕失败精神,对他们将来从事各行业都有用。他又指对港大取消天文系、数学及物理学主修感到可惜,大学科目愈多元化愈好,但天文台会继续举办不同科研活动,及尝试和不同学校合作,鼓励学生培养探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