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多付9亿购过剩东江水 卢伟国:曾经历制水 须保障供水量
撰文: 陈嘉敏
出版:更新:
东江水供应协议将于本年底届满,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十多名议员日前到内地考察东江水,有议员提出应以按量收费方式,取代现时的“统包制”。但考察团副团长卢伟国今日(17日)出席一个电台节目时引述内地官员说,假如改为按量收费,港方需付的总成本未必较现时低,他又指自己曾经历过制水之苦,故有感触,建议循两部分收费,一方面是根据实质用水量弹性收费,另一方面则缴付一笔固定总额,作为“保险”费用。
卢伟国解释,现时的“统包制”含保险概念,保证一定的供水量,在商言商,在有保证下水费价格不会单纯除开计算。他又说这个“保险”重要,因为以前曾经历过制水之苦,故有感触,认为以现时本港人口的密度、经济活动及生活的节奏,难以抵挡供水出现问题时的巨大影响。
黄碧云批政府无议价能力似被刀项颈
另一名副团长黄碧云却指,香港每年都用不尽买入的东江水,批评“统包制”是不平等条约。她举例,2016年本港多付了9亿元买多余的东江水,“每年畀多9亿冤枉钱,系咪一个合理嘅条款?”她又说内地供港水费为每立方米水约五元,东莞和深圳却不足一元,认为有需要修订合约。黄又坦言不同意该保险概念,“应用几多就畀几多。”
黄碧云又指,现时本港约8成用水都是靠东江水供应,面对内地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好似有把刀畀人项喺条颈”,故政府必须努力开发水资源,例如兴建海水化淡厂、扩建及加建水塘等,以减少对东江水的依赖。
学者倡引入可加可减机制
香港愿景计划高级研究员罗祥国亦同意将价格分成弹性及保险两部分计算;他又批评,现时东江水的价格调整机制透明度低,建议参考港铁票价可加可减调整机制,为价格调整引入客观元素,例如粤港两地的工资变动率及物价变动率等,并以人民币结帐,省却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