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面临发展威胁 划界存20米误差 或可多收数十万呎青草地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香港郊野公园享负盛名,更被大部份港人视为钢筋都市中的最后一片绿土。今年适逢郊野公园成立40周年,但这片绿土在寸金尺土、楼价高企的香港,多番被摆上发展与保育的对立面之中,特首梁振英多次提及香港最终要面对发展郊野公园的问题,甚至于任内最后一份的施政报告中,明言社会未来应考虑发展郊野公园的边陲地带。
不过,倘若发展的刀要斩下这片绿土,原来亦存在“边界问题”。有测量师指出,由于郊野公园地图以较大的比例制作,发展的斧头若斩下来,“边陲地带”随时可被多割出数以十万呎土地。

邓康伟指现时新界地界是当年被攻占后,英军进行一次全面的土地测量,并于1905年批出集体官契。(郑子峰摄)

作为城市寥寥可数的喘息之地,每逢假日都见到不少港人到各个郊野公园游玩行山,不少地方更多次被海外传媒形容为“仙景”。不过,自1976年制定的《郊野公园条例》实施后,本港至今约4成土地划作郊野公园,但这片青山绿水近年常被不同人士摆上“台面”,认为可以适量发展解决住屋问题。特首梁振英更于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将生态价值不高、公众享用价值较低的郊野公园土地兴建公屋等用途,除了为郊野公园敲响警号,亦引起公众关注到底可谓“边陲地带”。

邓康伟:一旦发展实际距离与面积差异“有10米、20米的差距”

测量师学会土地测量组主席邓康伟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郊野公园的地图以1:20000的地图比例制作,正因为比例较高,令其界线在现实中也显得含糊宽阔:“大概知道郊野公园喺边度、大约面积有几大,但冇人仔细去谂,地下𠮶条界要去到边。”他指1:20000的定界是一个粗略的计算方法,因当时只在地图上划圈定界,无须为郊野公园的范围做详细测量,但一旦要发展时,实际距离与面积的差异可以很大,“随时有10米、20米的差距。”

现时港九新界共有24个郊野公园,受1976年生效的《郊野公园条例》保护。(渔护署网页)

土地注册制度“非常之落后”

邓康伟直指,即使在市区亦会出现与地界有关的争拗,譬如在1:4000的地图比例上,现实中亦会有约4米差异,“法律上系可以争论,而且揾唔到真答案出嚟,你话中间条界,我话系呢条界,两条都系岩,咁点解你啱啲我唔啱?”他更举例指发展商与政府之间曾出现“虾碌”事件,有业主约50年前买下西环一块地的业权时,当时契约上包括后巷,但后来政府已要求业主将后巷归还,“当时测量师揾晒田土厅资料,都话包埋后巷,于是发展商起好幢楼后,政府就突然揾到业主愿意归还后巷嘅信,于是发展商要将最上层拆咗佢,就返个可建楼面面积。”

他又批评,香港现行的土地注册制度仍属契约注册,形容“是非常之落后”,因为至今仍未有能清晰厘定土地的界线,新界更一直沿用1905年港英政府批出的集体官契,“冇法律去直接承认条界线,其他行业权登记制既国家,只要登记咗就系法定界线。”

本港首批郊野公园于1977年成立,至今郊野公园已占全港土地约4成。(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