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大豆参透STEAM教育 中大教授冀改变世界 种子学生心里发芽
政府近年大力提倡STEAM教育(即结合“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及“数学”(Mathematics),惟一向予人的印象离不开AI、机械人等崭新技术。中大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林汉明,一反“传统”回归朴素,决定以一粒大豆教STEAM。从靠“执垃圾”建构中大科研实验室,再走访内地寻求发展路向,进而踏入“大豆世界”。
“科学背后意义系咩,除咗自然同生命世界之外,其实为人类提高生活(质素)。”林汉明如是说,他希望用大豆让世界“make a difference(作出改变)”。林今年更成立社企“采菽社”,在中学开展大豆STEAM教育,将希望的种子传扬并栽种在学生心里。
回归前由美国回流
林汉明自幼家境平平,在港修毕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因“边个比奖学金我,我就读咩”,便远赴美国修读博士学位,并主力研究细菌。他忆述,读博士期间,导师对他说,如果想留在美国,应该继续医学细菌的研究,“美国咁多间医院,一定有工做。”加上当时亦见不少人投身医学领域。林汉明却一反其道,坦言当时正值香港回归前,开始思考未来如何为香港及国家作出贡献。
后来,林想到农业议题,“大家一谂起农业就系贫穷,但其实美国农业系赚钱。系咪一个技术落差,令一路以来农民系一个吃亏嘅状态?”为了尝试以自身力量让世界“make a difference(作出改变)”,他在博士后先选择修读植物分子生物学,为将来从事农作物研究打好基础。
实验室执垃圾岁月 一块白板建构未来
至1997年回港,林汉明在中大成立其科研实验室,惟当时他并无启动经费。他的学生团队更需到垃圾房“执垃圾”建构实验室。他笑言,当时“会去垃圾房睇下有咩有用,呢个木板、呢旧铁好靓㖞,可以用嚟砌嘢、种嘢。”他又指,他们曾拾到一个灯座,“就去鸭寮街买啲线喺度穿,买啲timer(计时器)”,制成第一个种植架。林汉明自言每每回想起那段回忆仍非常感动。
执到一块白板,成日都系𠮶度画:想点做,做啲咩,好似我哋从一块白板建构我哋嘅未来。
林汉明在此期间一直寻找机缘,思考“有咩农作物对世界影响大啲”,以规划其科研路向。他曾走访内地寻找实验室目标研究的农作物,并遇到一位大豆专家,通过他探索及认识其他大豆专家,形容“开道门比我”,从此踏入大豆的世界。
当时“初初做大豆唔识”的林汉明,亦邀请该大豆专家教导其学生团队,并承诺会为他破解一直苦恼的大豆耐盐基因。2014年,林成功从野生大豆识别及复制出耐盐基因,并成功孕育三种耐盐耐罕大豆。
大豆变STEAM教学工具 冀一粒豆改变世界
对于大豆研究,林汉明认为除具有科研色彩,还有人文色彩,与扶贫、消除饥饿、全世界粮食安全等议题有关。“过去我哋成日讲科学好多时候会忽略咗,科学背后意义系咩,除咗自然同生命世界之外,其实为人类提高生活(质素)。”
于是他在四年多前开始将大豆转化为中学生的STEAM教学工具,有别于传统STEAM着重科学及崭新技术,大豆STEAM教学更强调教学背后的价值。林汉明期望,以跨学科、生活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知识,通过实际活动让中学生了解世界议题, 并融合科学及人文素养,让学生的视野由聚焦香港扩充套件到中国乃至全世界。
世界好大,香港好细,但系我哋知识可以辐射到好远嘅地方。
林汉明更向中大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申请赞助,并于今年成立社企“采菽社”,为中学提供大豆STEAM课程。课程设大豆与营养、可持续农业与环境,及基因时代,共三个单元。学生可进行不同体验活动,包括尝试利用凝固剂及各种豆类制作豆腐,亦可制作豆芽豆苗、发酵食品、植物肉,学生更可学习提取大豆及同类大豆基因作分析等。
单元亦包含由林汉明担任讲者的主题讲座,分享团队将改造农业经验,带到发展中国家,所推展的大豆项目。林指,团队在南非与小农户合作,通过种植大豆将荒地变农地,改变年轻人就业发展及增加农村收入。团队亦在巴基斯坦希望通过传授农业知识予妇女,让种植大豆变成妇女的经济来源,借以帮助提升他们在穆斯林国家的社会地位。
林希望相关活动与分享,能够像种子般植根在学生心里,让学生明白有人能够从香港走出世界,并在不同方面作出贡献的可能性。他又期望学生将来遇到机缘的时候,“都可以咁样选择,用佢哋力量令其他人生活好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