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戏棚售本土传统小食 老人上山采叶自制“鸡屎藤”
谈起青衣戏棚,不少人都会想起各种特色小食!青衣戏棚今日(9日)开幕第二日,《香港01》记者到现场观察,发现场内除了有来自台湾、韩国的新潮小食外,更有不少本土传统食品,包括“鸡屎藤”、“蒸花生”及“蒸粟米”。
根据青衣传统,每年真君诞及天后诞均会两度搭建戏棚来庆祝。青衣戏棚一连五日于青衣青绿街举行,戏棚除了有大戏表演外,场内更有116个小食及干货摊位。
70岁婆婆为兴趣 上山采叶自制“鸡屎藤”
现年70岁的陈婆婆,于8年前学会制作“鸡屎藤”,其后一直在青衣戏棚摆档,售卖自制的“鸡屎藤”。她表示,每个“鸡屎藤”都是即日制成,确保新鲜,“我今日早上六时便开始制作,制作了120个,下午约12时摆档。”约下午四时,陈婆婆已全数售出120个“鸡屎藤”,她直言很开心,更笑著说:“全场只有我一个买鸡屎藤,客人自然多!”
虽然陈婆婆年事已高,但为了制作新鲜“鸡屎藤”,她仍坚持上山采叶,“鸡屎藤由叫作鸡屎藤的叶子制成,但不是每次上山都会找到,都是碰运气。”制作“鸡屎藤”的步骤并不容易,采叶后不单要晒干及清洗叶子,更要将叶子搾汁,然后再汁液倒入糯米粉搓成糕状,将它蒸熟。陈婆婆直言,制作过程很麻烦,但只是为兴趣,并非赚钱,“一个鸡屎藤才卖5元,一天才赚得数百元。”收档后,她称要上山继续上山采叶,确保明日可继续开档,“天黑也不怕,我帽子上有挂灯。”
杜伯伯:“老一辈睇大戏配蒸花生”
杜伯伯现年70岁,在青衣戏棚摆档逾10年,主要售卖“蒸花生”及“蒸粟米”。他称制法来自潮州,并由潮州师傅传授,前者会在水中加盐,后者则会加入冰糖,“现时只会见到炒花生,很少见到蒸的,这是传统食法。”
不过,他直言顾客老一辈为主,年轻人则相对较少,他笑言:“没法子,我们不够新潮。不过我保证全场只有我卖这些!”他又指,以他观察所见,今年到访青衣戏棚的人数与往年相若,但明显年轻人增多。
他表示,老一辈看大戏时,惯以买一包“蒸花生”边看边吃,犹如现代人看电影吃爆谷般。虽然今年到访戏棚的年轻人增加,但由于有大戏上演,为他带了不少生意,“今年生意不错,今天只是第二天,已去了一半货,随时不够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