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受访者疫下影响心情减少捐血 团体建议用血应开源节流
本港血库长期不足,香港红十字会日以继夜呼吁市民捐血。有调查发现,受访者在疫情期间捐血次数大减六成,曾捐血人士中有38%表明因为疫情影响心理而不去捐血。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建议,管理血液亦需开源节流,建议减少不必要输血,及提升血液健康著手,同时呼吁市民踏出一步,踊跃捐血。
早前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调查400多名市民的在疫情下的捐血习惯。发现受访者的而疫情都影响他们的捐血意欲。学会呼吁市民重拾捐血习惯,恒常捐血,以帮助香港医疗系统危急的血液需求。
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今日(4日)举行记者会,发表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六成三受访者曾捐血,当中78%不是定期捐血者。在第1至第4波疫情(即2020年至2021年)期间,曾捐血者的捐血次数,由疫情前平均每年捐血1次减至0.4次。第5波疫情以来,其中在今年1至4月期间,更有87%曾捐血者没有捐血。
调查显示,三成八曾捐血受访者因疫情减低捐血意欲,当中71%怕外岀受感染,68%因疫情而没心情捐血,亦有63%在疫情期间长期没有捐血,已失去捐血习惯。
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前任主席郑鸿佳医生表示,15至24岁的年轻人,捐血次数在上年减到只有29%有捐血。
捐血数字少 惟捐血需求不断增加
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前任主席周雨发医生呼吁,市民应重拾捐血习惯,在新冠疫情下,定期及紧急输血服务从未间断,此外,人口老化都令血液需求大增。他引用红十字会数据指出,2021年用血量最高的病人组别为内科及老人科,占整体52%。较外科的23%高一倍。
血液不同成份难保存 本港未有人造血
香港临床血液管理学会委员何碧颐医生指出,血液当中有不同成份,例如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都可以供给不同类型病人使用。但不同血液成份的保存期都不同,因此血液“寿命”非常低及保质期非常短暂。捐血的需求其实很高。
她又指,调查发现不少人以为香港有“人造血”,她澄清,“人造血”尚在研发阶段,故目前绝对没有替代品,完全依靠本港捐血者。
血液需开源节流:减不必要输血 提升健康
周医生建议,要做好病人血液管理解决血库不足问题,提出三大策略,包括增加病人自身血红素,减少手术失血及改善贫血。
病人自身血红素,是指由病人自身健康习惯做起。周医生指出,当然可以让病人服食铁丸,但病人如可从生活习惯做起,例如均衡饮食及运动改善身体,那贫血的机会减少,就可减少输血。
减少手术失血,是指使用有效的医疗资源或技术,在一些手术中令岀血机会减少,从而减低要输血的机会。本港现行方法有采用失血较少的微创手术。
至于改善贫血,以地中海贫血患者为例,当中重型乙型地中海贫血的患者,因为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需终身定期输血和接受药物治疗(需定期每4周输血一次及定时除铁),医学界今年引入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方案,是处方药物促进红血球生长,从而减少输血量。
周医生表示,“简单来说,要有效令血液管理,就是:提升市民健康,同医疗效果。”他还重复三次说这句很重要。
学会呼吁市民多捐血 保持健康
郑鸿佳医生表示,学会将继续做更多的工作,鼓励市民捐血,亦会跟红十字会合作,做更多活动去令市民捐血。他亦鼓励商业机构或团体,自行向红十字会提出合作,举办捐血日或预约流动捐血车到来。
周医生指“无心情”捐血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他呼吁市民先踏出第一步去行动,前往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