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程超支减少拉布 姚松炎吁仿傚外国另聘顾问研究项目效益
近年本港多项大型工程项目大幅超支,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姚松炎的议员办事处发表研究报告,建议仿傚外国做法,聘请独立顾问为工程项目进行评估,寻找替代方案。姚松炎期望,引入新方法评估工程项目,有助减少超支情况,亦可避免议员拉布。
姚松炎联同其议办事研究员冯蕴妍发表研究报告,指财委会过去两个年度的基本工程储备基金,分别录得76亿元和161亿元赤字;而过去四届财委会,所有造价超过10亿元的基本工程超支后,申请追加拨款亦全数获批,增加的款额超过611亿,平均超支逾三成。
报告认为,“估错数”原因在于项目倡议者为让工程项目获通过,低估实际开支和项目风险,高估效益。对于政府经常将超支归因于建筑成本上升,姚松炎反驳,工务工程项目本身所获的拨款,已预期建筑成本调整,项目亦有应急费用,若接连有工程项目超支,反映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系统性偏差”。
吁引入“挪威模式”
报告建议,仿傚北欧国家挪威的做法,设立“质量保证计划”,要求达一定造价的工程项目,需先由独立第三方顾问评估项目本身方案、替代方案及不进行项目数种情况下的成本效益,并提出工程管理建议。挪威自实行有关做法后,超支项目由占整体项目的七成二,下降至实施后的约两成七。
冯蕴妍则指,发展局早于2012年已研究解决超支问题,当时局方委托学者进行可行性研究,了解香港可否参考英国的“参考组别预测(REFERENCE CLASS FORECASTING)”做法,将基建分成多个类别,如铁路、渠务,计算同类工程过往因“乐观因素”而低估的开支,将来有类似工程,有关工程交予议会审批时,就需自动提高一定比例的开支,减少“估错数”。冯蕴妍期望,发展局可以公开该次可行性研究报告,让公众了解研究详情。
姚松炎认为,若引入上述做法有助减少工程项目超支情况,财委会日后审议项目时亦会减少争议,避免有议员不断“拉布”阻止项目通过,他计划于财委会提出议员议案,要求所有甲级工程项目均需提供第三方评估报告,研究项目成本效益,即所谓“挪威模式”,稍后会咨询立法会法律顾问意见,并与财委会主席陈健波商讨如何处理,预料财委会会于现有议程外,另安排独立会议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