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弃银行厚职 转当音乐治疗师 遗憾临终病人未听最后一曲
任职财务分析师达11年、爬到中层的林丽青本是“钱途”无限。人到30岁却毅然转行,只因“数字对我无意思”。她转当音乐治疗师后,落力为临终病人奏起人生最终章。奏乐背后,却带一丝遗憾。林丽青曾遇上患绝症的年轻女病人,却来不及奏曲、说声再见,女病人已离世。然而,转行多年的她从不言悔,其商界前同事总问为何要这样牺牲,她说得淡然:“当你放低石头却拿起更珍贵的珍珠,我不认为是牺牲。”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可谓音乐治疗师林丽青的写照。她做核数师出身,早年未能忍受“四大”会计师行,日复日不见天日的工作,转到一家大型银行任职财务分析师,负责计算不同部门的“赚钱能力”。怎料只是由一个地狱跳到另一个地狱,她每天差不多工作12小时;每逢公司公布业绩前压力更大,不乏“返8半收12”。
在数字堆中找不到人生意义 毅然冒险转行
营营役役11年,虽获晋升经理管理逾10名下属,林丽青回顾人生却发现,自己每天只有数字,数字却对她毫无意义。林花了3年时间预备,终决定到澳大利亚攻读2年音乐治疗硕士。她在30岁出头时找到人生新方向,现年40多岁的她正不惑地走在梦想路上。
本港约有70名音乐治疗师,全港却只有5、6个全职职位。林丽青放弃了商界良好收入和前景,从事音乐治疗踏入第7年,仍未有稳定的工作,每天游走癌症中心、智障院舍和长者中心等地方。她的其中一个服务点,是宝林灵实司务道宁养院。该宁养院社工张淑霞表示,院方由2015年10月开始聘音乐治疗师,为中风、脑退化症、末期癌症等晚晴病人提供服务。
以粤曲打开抑郁老伯心扉
将悦耳乐曲带进宁养院,并非立刻人人受落。该院有一名不良于行、年约60岁的伯伯,需长年入住宁养院更患上抑郁症。起初,林丽青即使到他床边探访,伯伯亦不愿理会,林尝试以不同乐曲打开话匣,无意中发现粤曲能挑起伯伯的音乐感,并一同哼歌,并渐渐打开他的心扉。伯伯最喜欢薰妮的《每当变幻时》,因歌中刻划的无常与他的人生经历相似。林丽青却开阔了他音乐的眼界,让他慢慢爱上更多活泼的歌曲,后来更走出抑郁情绪,愿意参加院内的群体活动又变得开朗。
最令林丽青深刻的,却是一次永恒的错过。去年遇上一名年仅40岁、身患顽疾的女士,嗟叹自己的计划敌不过上天的计划。她曾提及想唱《奇异恩典》提及死亡的章节,希望在自己丧礼上播出。林丽青说,“回家后预备了一首诗歌希望鼓励她,但下次回来时她发烧,不能探望;再下一次她已经不在了,我预备的已无法再做。”
点击下图,看音乐如何疗愈人心
以前放很多时间做嘢,老板用不用也不知道,那些数字对于投资者有用,对于我个人来说未必有用。在这里,他们与我分享最后仅有的时间,我感到很珍贵。
曾见证病友离世 立志服务孤寂的临终病人
林丽青的工作直对生离死别,坦言会忍不住流泪,但仍无碍继续投身善终工作的心志。林丽青读中一时,曾患急性肾炎入院两周,其间有交通意外令病房突然挤满了人,身旁病友又突然一个个被“打包”,病房再次归于冷清。人生如斯无常的经历首次来袭,让她领悟“原来离开时没太多人可陪你渡过,其实好孤寂。”
林丽青说,“以前(财务分析工作)放很多时间做些东西,老板用不用也不知道,那些数字对于投资者有用,对于我个人来说未必有用。在这里,他们(病人)与我分享最后仅有的时间,我感到很珍贵。”
其商界的前同事总是会问她为何要这样牺牲,林丽青总回应道,“当你放低石头却拿起更珍贵的珍珠,我不认为是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