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教署历年防暴装备“晒冷” 开放日“飞虎”任影(多相.有片)
惩教署前称监狱署,易名至今35年,今日(18日)在赤柱职员训练院和香港惩教博物馆举行“惩教今昔35载”开放日,设有不同年代的枪械及防暴装备展览,并有区域应变队演练示范,吸引数百名市民入场,有不少家长带同小朋友参观。除了防暴装备吸引市民拍照留念,有市民对惩教署过往的刑具也大感好奇,甚至有市民即场一试“行刑”与“受刑”的滋味。
于开放日中,惩教博物馆吸引不少市民入场参观,历年的刑具甚吸引市民的注意,当中以不少电影桥段都曾有的笞刑刑具较受“注目”,有市民更即场“行刑”与“受刑 ”,拍照留念。据惩教署资料,俗称“打籐”的笞刑源于英国法律,香港曾是殖民地,故也曾有笞刑的刑罚,而当年会有监狱医生评估在囚人士的身体状况,借此决定“打藤”次数,由惩教人员打在男在囚人士的臀部,而笞刑至1990已废除。不过在其他国家,则仍有笞刑存在,包括新加坡等。
展示近百年多款枪械
在装备方面,惩教署将久远至1920年代出产的拗轮手枪,以及至目前仍使用中的防暴枪、M870P霰弹枪及左轮手枪等,共10款长、短枪都一一展示,并由职员详细介绍,每款枪的特色。
如仍服役中的GL1防暴枪,由美国Penn Arms生产,口径达37毫米,隶属军械室的一级惩教助理王耀海介绍,GL1亦属于低致命性武器,其柄位可以折起,及可伸缩长度,可更切合每位人员的需要调整,且较上一代所用的203A防暴枪,设计更安全。
区域应变队示范破门
于去年9月成立的区域应变队,负责高风险押解工作等,其神秘面纱今日亦被揭开, 今日亦示范“破门拯救”,将一名挟持职员的在囚人士制服,配合现场的爆破声响,现场观众反应热烈。该队成员更穿戴一身装备,与市民拍照,成为“打卡”最受欢迎的摊位之一,不少小朋友都表现雀跃。
5岁姓施女童与朋友3岁姓林男童,就齐齐与区域应变队成员合照,吸引在场人士目光。被问到成员一身制服,他们均大笑表示觉得“好型”。
学生:难得可触摸枪械
今年8岁的小三姓潘学生,随爸爸到场参观,他指,最期待是接触展示的枪械。有中学生随学校参加开放日,指自己虽然无打算日后投考惩教署,但对于可以触摸枪械,觉得机会难得,“我哋平民好少可掂到”。
职员训练院名誉顾问关则辉表示,惩教署近年发展社区工作,加深大众对署方工作认识,认为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