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长啡斑患神经纤维瘤 终身与肿瘤共存 协会冀公院设专科
不少人听到患上肿瘤或会感到恐惧、晴天霹雳,但对神经纤维瘤第一型(NF1)的患者而言,大部份自一出生便需要与肿瘤共存,出入不同专科门诊,身上出现大大小小的肿瘤及啡色斑,虽然大部份肿瘤都是良性,随成长会不断增大,不但影响外观,亦会有恶化的风险,属于罕见病的一种。儿童医院设有香港唯一的神经纤维瘤门诊,港大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廖栢贤指,现时并无直接的医疗方式,或只能在公立医院求医,就不同并发症开出对应的药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神经纤维瘤协会主席Sandy指,普遍大众、甚至患者本身及家属都神经纤维留的认识不多,有不少病友因病情影响就业或社交,希望可以向公众指出这不是传染病,又希望公院课提供一条龙服务,或更多途径让患者求医。
婴儿时期长六个或以上咖啡色斑 、皮下出现肿瘤 或患上神经纤维瘤第一型
廖栢贤指,神经纤维瘤的患者通常在婴儿一出生、或10岁前便会出现相关症状,他们身上会出现咖啡牛奶斑以及大大小小的肿瘤、或脊骨异常侧弯,更甚会随著年龄不断增生或增大。约有40%的NF1患者会有丛状神经纤维瘤(PN),将来可能会有癌变的现象。这些肿瘤会生长在皮肤或皮下,如出现病变,可嫩会出现压痛,而且随著体积变大,逐渐影响外观、出现疼痛,长远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廖栢贤续解释,此病原因可能是遗传自患者的父母,亦有可能来自患者自身的细胞突变。
他说,虽有部份患者会选择透过手术切除肿瘤,但并非适合所有患者,因手术时会造成皮肤或肌肉软组织缺损,涉及复杂的植皮技术,更会造成大出血,无法根治所有肿瘤的出现。他建议患者应就病情而出现的不同病征,向专业人士查询及制定有关治疗方案。
协会望提高大众对罕有病认知 神经纤维瘤不会传染
神经纤维瘤协会主席Sandy分享,不少患者因外观肿瘤因素而影响社交及求职,受到不少歧视。她希望透过协会的成立,能让大众可以了解此病非可怕的疾病或带有传染性,及为病友及家属提供支援。
虽大部份身上的肿瘤都是良性,但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她以自己为例,就需要服用大量止痛药,故希望可以推广中医治疗,认为一些中医针灸治疗可助舒缓痛楚。“虽然知道唔可以完全医好啲肿瘤,但起码可以帮助到身上冇咁痛已经足够。”
自出生便与肿瘤共存 家人四处求诊
现年19岁的天佑指,刚出世后,诊断患有神经纤维瘤第一型,以及左眼被验出有先天性青光眼;2岁时仍不太会说话及站立。由于对病情认识不足,自幼奶奶便带著天佑,因著不同病征,到出不同专科求诊。直至4岁时,被护士问“为何那么迟才做物理治疗。”
有病友希望有关药物可纳入药物名册
随着年龄增长,天佑的肿瘤逐渐长大,左脸上的肿瘤已经影响左耳听力,证实为中度弱听。校园社交、学习等都遇上问题,身边同学因他外观奇特而远离他。
直至去年开始服用最新口服药,肿瘤有明显缩小,他希望药物可纳入药物名册,让更多患者受惠,亦希望医院设立专科,让患者得到适切治疗,以免四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