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福音】中大破解鼻咽癌基因图谱 伙英研个人化标靶药
癌症标靶药物众多,但未必对每个病人都能发挥作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基因图谱,发现约30%的病人缺乏一种抗原基因令癌细胞免受身体免疫系统攻击,另有约40%病人有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癌细胞迅速生长。
有关结果触发中大伙拍一间英国大学研究具针对性的标靶药物,为病人度身订造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新标靶药物预料1、2年完成动物实验,如顺利可以开展临床的实验。
香港中文大学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讲座教授陈德章表示,在缺乏鼻咽癌基因数据的情况下,难为病人度身订造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有见及此中大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于2015年至2016年间,为超过100名鼻咽癌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
研究发现,约30%肿瘤样本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出现变异,令细胞免受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而不断生长。研究亦发现,约40%肿瘤样本中因EB病毒蛋白刺激,引至“NF-κB”讯号通道不正常地启动,失去原有的调节功能,令癌细胞能不断复制和持续生存。相关研究结果已刊载于国际科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倡治疗前先做基因排序测试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系主任杜家辉指,今次公布的研究是全球首个有系统地进行鼻咽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的研究。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教授罗国炜教授又指,研究能解释为何免疫治疗或标靶治疗在不同病人身上会有相异的临床反应,日后病人接受治疗前可以先做基因测序,迅速找到具针对性的药物。罗续指,若病人身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出现变异,相信免疫治疗就会起不了太大作用,下一步研究新药物方向可以是如何令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到癌细胞而进行攻击;相反,另外的70%病人可尝试用免疫治疗。
罗国炜又指,基于有关结果,中大正伙拍一间英国大学,研究针对“NF-κB”讯号通道不正常地启动的药物,重启原有的调节功能对抗癌细胞,预料1、2年完成动物实验,如顺利可以开展临床的实验,发展个人化的治疗增加治愈机会。
鼻咽癌患者提供细胞样本研究
56岁徐先生于2007年确诊第4期的鼻咽癌,接受化疗和放射治疗后病情一度受控,但于2010年复发更扩散至双肺。徐先生7年来接受了多次化疗,并多次参与中大标靶药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验,又为上述的研究提供细胞样本,现时病情受控。
热爱运动的徐先生患癌10年仍积极面对人生,上月更完成个人第6次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但癌症仍影响徐先生的饮食,令他甚少外出与朋友吃饭,他坦言中大的研究给予新希望,盼能尽快找到适合的药物治疗自己的病,重投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