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专访.有片】港区总经理:的士牌成炒卖工具不健康
Uber案宣判在即,不少乘客、司机均关注Uber未来发展。面对争议,Uber香港区总经理佘隽知(Kenneth)却对公司前景非常乐观,更有信心“汽车共乘”文化要在香港确立地位是“迟早的事”,希望本港“滞后的法例”可与时并进。
谈到香港的士及电召汽车市场,他称Uber亦并非和的士“争饭碗”,认为两者可以共存,又提到“的士牌照成为炒卖工具(对交通市场发展)不健康”,Uber将致力和政府商讨如何在香港合法营运。
Uber近年在全球多个市场崛起,冲击当地交通生态。2014年进入香港市场以后,“职业司机”的门榄随即大大降低,过往要考取特定牌照才能“揸軚盘揾食”,现在只要透过手机程式,立即可以上线赚钱。有的士业人士称之为“白牌车”,Uber却认为是“共乘”概念。
Uber总经理称无意和的士抢生意 两者可并存
佘隽知承认要社会接受崭新“共乘”概念需要一定时间,但就形容Uber在港发展非常稳健,至今已有超过100万人次选搭过,司机人数约有3万,显示香港人对服务有需求。他多番重申,Uber并非要和的士“抢生意”,更称自己的其中一名亲戚是的士司机,平日出外亦会在街上截的士,“Uber和的士可以并存,我哋只是提供咗另一种服务”。
现时大部分的士牌照并非由司机拥有,牌价近年一度飙升至700万元以上,成为“炒卖工具”。佘隽知直言相关情况“不健康”,但全球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现象出现,各地政府都“用不同方法慢慢解决问题”,尝试禁止转售牌照图利,“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去谂”。
Uber在香港面对的其中一个法律争议,就是司机未能为乘客及道路第三方使用者提供保险(即第三保)。近日Uber宣布已经获香港AIG承保,为Uber车程提供保障。佘隽知解释,该保险产品是AIG特别为香港Uber提供,专门针对“汽车共乘服务”,亦是首次有本地公司提供相关保险,比Uber国际保险更能满足本港法例。不过,相关举动亦自然引起的士业界反对,立即前往保监会投诉,对此佘隽知就表示“是否有争议性要由其他持份者讨论,但无论如何对我们发展都是强心针。”
虽然面对种种挑战,佘隽知对在香港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信心,“汽车共乘是全球趋势”,法律争议虽然并非一时三刻可以解决,但指要在香港正式确立“汽车共乘”的法律地位,只是“迟早的事”,期望未来可以由消费者主导市场,让不同类型服务可以在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