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前瞻】揭政府九年来经常低估经常收入 学者:反映期望管理
许多国家的财政困窘,香港却是连年盈余、储备千亿。得天独厚?这个城市却同时贫富悬殊、产业单一、税基狭窄。我们的财富有多少?它们从何而来?每年随著财政预算案公布的政府帐目当中,“分目”数以百计,非常繁多,令市民难以分析政府的财政结构。《香港01》整理自2006年以来的港府财政数字,尝试填补这个空间,系列分析我们城市的财政结构。
香港政府库房收支,简单来说可分为经常性帐目及非经常性帐目。其中,对比起伏不定的非经常性帐目,分析经常性帐目更能够透视港府的长期财政结构及理财哲学。记者比较每年政府估算的经常性收支,与实际收支的差距,发现这九年来政府估计收入,是年年估错,而且出现明显的误差趋势,年年低估。在估计经常性开支方面,亦出现长期高估的趋势。过去9年间有8年政府高估了经常性开支,只有2011年是低估开支。不过,错估开支的幅度较轻微,一般误差只是数十亿元。
有学者认为,长期有明显倾向性的误差,反映并非财爷能力不足,而是刻意为之,形容这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期望管理手段。
估数年年错 经常性收入总是比预计多
翻查2006年至2014年的数据,财爷估算库房收入,与实际收入之间,平均误差值达11.96%,每年估少350亿元。
最夸张的一次在2007年,财爷当年估计库房只收2116亿元,结果收入多达2664亿元,两者相差高达20.6%。这种对于收入的误算,是系统性的,因为九年之间,每一年都是低估,而且年年至少低估50亿元,而当中有8年的预算案,都是现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所作。
以往对比政府的财政估算,多以整体帐目计算,政府常常把估错数归咎于一些非经常性收入难以估计,如卖地收入等。不过,分析结果显示,即使撇除了比较起伏不定的“非经常性收入”项目,对于理应较容易估计的经常性帐目,政府也是估错数,并且向同一方向估错。
如果拿经常性开支来作对比,与收支估算两者之间的分别,出错的倾向便更加清楚。
我们一直紧守量入为出和应使则使的原则。我们从不吝啬增拨经常性资源,长期支持讨论成熟、社会有共识的新政策、新增服务…
经常性开支估算的误差,并无经常性收入如此夸张。九年来,财爷有八次估多,一次估少,平均每年差距约46.1亿元,差距最大一次就在2006年,预计数字比实际开支多了104亿元,但误差明显比估算收入少得多。
一些朋友觉得我们每年都“估错数”,年尾结余往往出现庞大盈余,担心我们因低估收入而限制开支,令一些有需要的服务没有展开。我希望大家理解,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确有很大的波动性,不容易准确预测。
政治考虑的期望管理
独立经济学者、冠域商业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关焯照解释,这种对收入与支出的预估错误,反映财爷并非出现能力问题,而是明显带有政治目的的期望管理。因为只要在财政预算案中预计其有更多的支出,更少的收入,就可以令大众有一种“政府已经花费很多钱投资在社会”的感觉,令大众与政客无法再苛求政府推出更多措施。同样道理,预计更少的收入,让大众不那么乐观,令政府能有保守的预算案。“理论上,到了埋单计算时,收入比预期多,支出又比预期少,有更多盈余会让人有一种开心惊喜的感觉。”
会计界立法会议员梁继昌则指出,受“量入为出”的保守理财哲学影响,政府必须确保有足够收入,本港税收,特别是股票印花税往往受外围经济影响,较难准确估算收入。至于开支方面,政府为确保有足够款项运作,倾向高估开支,结果形成“低估收入、高估开支”情况。不过他指出,在某些项目上,政府却没有仔细控制成本,例如港珠澳大桥、高铁等经常超支, 政府在这些项目却有低估工程费用之嫌。
代表商界的自由党立法会议员张宇人归咎政府“保守得离谱”,并感到司空见惯。工联会立法会议员王国兴则认为估算与实际收入有落差是能够理解,因为部份收入难以准备估计,例如卖地收入,故可理解有此种误差。
记者向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提问,为何政府连续多年低估经常性收入,并会否影响政府收支预算。发言人回应称,政府收入极易受经济情况影响,财政估算与实际收支有差距,并不表示政府可大幅增加开支,否则便会违反《基本法》107条订定的财政纪律。《基本法》第107条规定,港府的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 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收支篇】预算案前瞻‧香港财政分析系列之一
立即进入《香港01》“我要做财爷”游戏,审批你想要的方案!